本报记者 张佳琪
北京城市副中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保持千亿元以上。这是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表示,“十四五”期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6%,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9%、全市第二。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行政办公区全面投用,市级行政机关完成搬迁,运河商务区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每年都有新变化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6年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至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600亿元,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实现了投资结构优化、功能系统重构、承载能力跃升。
郑皓介绍,“十四五”期间,副中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快速拉开城市框架,构筑起城市的“四梁八柱”。广渠路东延、东六环入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工程接续建成。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也将于今年年底开业,实现了“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今年,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也将具备投运条件。郑皓表示,这一区域将聚焦国际化商务区功能定位,区域内规划产业空间143万平方米,华夏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国资公司等8家市属国企总部选址落地。同时,这里还将构建区域慢行系统,串联六环高线公园、站前公园、社区公园,并结合大运河“四桥六岸”世界级魅力水岸建设,设置运河码头、景观平台,植入运河夜跑、水景演艺等场景。
始终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携手津冀两地,在生态、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目前,副中心已全面建成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3.2万亩的绿色生态空间构筑起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62公里的北运河京冀段全线通航。
“我们还在着力打通跨区域交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先侠介绍,2022年底,京唐城际铁路正式运营,2024年9月,厂通路全线通车,潮白河特大桥提前两个月完工,全程体现着“协同速度”。
在营商环境方面,副中心正在打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营商品牌,提出了21个方面、107项改革举措。
“我们始终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李先侠表示,就在上个月,副中心成功办理了全市首张“个转企”登记的全程网办业务,集成服务模式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我们用好市政府赋予的308项市级管理权限,真正实现了‘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企业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文化旅游成支柱产业
如今,文化旅游已经跃升为副中心的支柱产业。
2024年,通州全区旅游消费总额达197亿元,同比增长19.6%,较“十三五”末增长3.7倍。文体娱乐业产业增加值四年间增长超10倍,占全区GDP比重从0.5%提升至4.7%,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收入规模实现量级突破,四年间增长14倍,年均增速高达93.4%。
“我们坚持‘文化引领、赛事引流、旅游链接、商业转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推动空间业态持续升级。”通州区副区长林正航介绍,5年来,大运河5A级景区内涵不断丰富,运河西岸项目投入运营,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打卡地。三大文化设施滨河空间核心区建成,新增超10公顷滨水活动空间。副中心还在持续打造“运河有戏”品牌,陆续推出了12家演艺新空间。
“我们还在持续升级宠客服务,在消费、服务、文化等多维度推出惠民举措,让游客在城市副中心收获舒适、便捷又有温度的旅行体验。”林正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