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迈点
2025年的中国文体旅市场,活脱脱一场“冰火两重天”的魔幻大戏。
一边是苏超、赣超、浙BA们草根狂欢,把“为家乡而战”的情绪玩成百亿级消费引擎;
一边是多地马拉松紧急刹车,曾经的全民运动因政策收紧和运营失控黯然退场;
更有网球旅游异军突起,日均千元的高价套餐让中产趋之若鹜,硬是把小众运动做成了新风口。
这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一场深刻的市场重构。当大众赛事的粗放式增长触顶,圈层化、情感化、精细化的玩法正在接管文体旅的话语权。
说白了,现在的消费者不满足于凑个热闹,而是要“找到组织”,比起办一场人人能来的活动,服务好一个精准圈层的确定性,要高得多。
大众赛事的黄昏,马拉松停摆不是意外
曾几何时,马拉松是城市文旅的流量密码。小到县城大到省会,都想靠一场万人奔跑刷存在感,仿佛少了马拉松,就不算懂文旅。但2025年集中叫停的赛事,撕开了这场狂欢的遮羞布。
大众赛事的低门槛,终究扛不住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双重碾压。马拉松的倒掉,本质是粗放模式的破产。
中国田协新规只是导火索。取消C类赛事、严控县区级赛事数量、要求每2公里设降温海绵、终点配移动ICU,这些要求看似严格,实则戳中了此前赛事的核心漏洞。
过去很多县级马拉松,把重心放在「凑人数、拉赞助」上,医疗保障靠凑、应急预案靠编,安保预算被压缩到最低,甚至出现过选手中暑无人及时救治的丑闻。
当政策要求把安全成本拉满,运营成本瞬间飙升,那些靠财政补贴和小赞助商撑着的赛事,自然难以为继。
更致命的是,大众赛事的流量根本不赚钱。一场马拉松看似能吸引上万人参与,但欢乐跑、健康跑选手占比极高,这些人大多本地参与、赛完就走,根本带不动住宿、餐饮等延伸消费。
反观赞助商,也早就对这种广撒网式曝光审美疲劳,没有精准用户转化,自然不愿持续投入。当政策收紧拿掉了凑数空间,马拉松的商业逻辑瞬间崩塌,停摆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精准需求支撑的全民参与,本质上是资源浪费。城市以为办了赛事就有热度,却忘了大众赛事的用户需求是便宜、方便、随便玩玩,这种需求既没有付费意愿,也没有忠诚度。
当运营成本和安全风险超过了流量价值,被市场淘汰是必然结局。
圈层赛事崛起,把比赛做成社群生意
和马拉松的黯然退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超、赣超们的逆势爆发。这些区域性赛事没有国际明星,却能带动异地消费百亿级,核心密码就在于它们放弃了讨好所有人,转而服务有共同情感的圈层。
苏超们的成功,本质是情感圈层的商业化胜利。首先是地域认同的绑定,球员为家乡而战,这种家乡荣誉感比任何广告都管用,让观众也从看客变成参与者。
其次是低门槛高体验的平衡,赛事门票免费或低价,比赛安排在周末,普通人既能进场助威,也能参与互动。而景区推出的看球+旅游套餐、商圈的嗨购满减,又把这种情感共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45.07亿元。

图源:苏州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
更聪明的是,这些圈层赛事把赛事变成了超级接口。苏超带动主场城市A级景区接待外地游客超2511.71万人。
它们不只是办一场球,而是搭建了一个情感和消费紧密链接的生态。球迷因为地域情感而来,因为赛事体验留下,因为配套服务消费,形成了闭环。

图源:苏州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里的关键是精准圈层的高价值。苏超的球迷是家乡情怀和足球热爱的双重属性,赣超叠加了红色文化和休闲需求,这些圈层的用户有明确的情感诉求,愿意为相关消费买单。
比如苏超球迷看完比赛,会去平江路逛市集、夜游山塘街;赣超观众看完球,会顺便去三清山打卡。
小众旅游爆发,圈层认同感比钱重要
如果说苏超们服务的是地域圈层,那网球旅游瞄准的就是精英圈层。日均千元的套餐、3000-10000元的价格区间、不含往返交通的「高冷定价」,却让28-40岁的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趋之若鹜。
网球旅游的火爆,本质是精准圈层的需求满足。首先是门槛筛选,网球本身就需要金钱和时间投入,学球、买装备、订场地都是不小的开支,这种天然门槛让参与者形成了高净值圈层。

图源:小红书
而网球旅游的定价,进一步筛选出愿意为品质和社交付费的核心用户,这些人不在乎多花几千块,在乎的是能和同圈层的人一起,接受金牌教练的指导,打卡稀缺的红土场或海边球场。
其次是痛点解决,网球爱好者最大的烦恼是找不到球友,网球旅游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上海博主牙叔组织的网球旅行,很多人都是独自报名,就是为了认识同水平的球友,甚至有人在旅行中求婚、组建家庭。
这种社交价值,让高价套餐有了合理性。用户买的不只是教练课和酒店住宿,还有进入一个精准圈层的入场券。
这印证了一个趋势——未来的文旅消费,圈层越小越精准,价值越高越稳定。网球旅游没有追求全民参与,却靠着服务高净值圈层,实现了稳定盈利;而那些试图讨好所有人的项目,往往在激烈竞争中迷失方向。
文体旅的未来,从流量思维转向圈层思维
苏超爆火、马拉松停摆、网球旅游崛起,这三个现象串起来,其实是文体旅市场的一次集体觉醒——流量时代已经过去,圈层时代正式到来。
过去大家追求人多,觉得参与人数多就是成功;现在大家追求人对,只要服务好一个精准圈层,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这意味着文旅发展要告别大而全,拥抱小而美。与其花大价钱办一场没人消费的马拉松,不如像苏州、江西那样,深耕一个有地域特色的圈层赛事,把为家乡而战的情感转化为消费动力;与其盲目跟风做大众旅游,不如像山东日照、湖北京山那样,聚焦网球这样的小众运动,打造差异化的圈层目的地。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要放弃赚所有人的钱,转而赚一个圈层的钱。网球旅游的成功证明,只要找到一个有痛点、有付费意愿的圈层,哪怕用户基数不大,也能做出好生意。
关键是要抓住圈层的核心需求——地域圈层要讲情感认同,精英圈层要讲品质社交,兴趣圈层要讲专业体验,把这些需求做深做透,比盲目扩大用户规模更重要。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圈层化的文体旅产品,其实是提供了一种精准匹配的便利。喜欢足球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家乡球迷,爱网球的能结识同水平的球友,不用在大众活动中凑数,不用为自己不需要的服务买单。这种各取所需的消费模式,正在成为新的主流。
说到底,2025年的文体旅洗牌,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消费升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大家不再满足于有没有,而是追求好不好、合不合拍,圈层化就成了必然趋势。
未来,能真正站稳脚跟的文体旅产品,一定不是那些试图讨好所有人的大众款,而是能精准服务一个圈层、满足一种情感、解决一个痛点的专属款。
精准为王,生态为基,专业为魂。与其盲目跟风,不如沉下心挖掘自身优势,服务好“对的人”,这才是文体旅融合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