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更加着重强调“人”的重要性。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分析“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时提出:“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提出新课题”;在介绍“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时,《建议》提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关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提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认为,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持续进阶。从“十四五”规划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到《建议》中的“人民至上”,“发展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一理念在‘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深化。”
同时,从经济运行逻辑看,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贴近民生、更加着力支持民生,有助于确保经济运行保持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通过经济增长来满足,经济增长进一步提升人的消费能力并推动有效需求持续产生,进而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魏琪嘉解释说。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一提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建议》在部署“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时提到的,也延续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投资于人”理念。
所谓投资于人,是指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的能力提升和潜力开发的投入,比如育幼、养老、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记者分析,“十五五”时期强调“投资于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苏剑说,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物质生产供给充沛,需要进一步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品质,丰富居民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方面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产能去化,也需要相关人员职业技能的相应改变、提升以适应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来看,“投资于人”也是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近日出版发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一书在回答“怎样理解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时提到,我国经济长期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投资于物回报率近年来已经有所下降。在全球产业竞争已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密集”大趋势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实现创新驱动、需求拉动,亟须加大对人的投资,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形成“人力资本红利”。
“投资于人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一个有效手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以教育投资为例分析,一方面,教育投资支出本身就能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投入能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释放消费潜力。“同时,越来越多高质量劳动力的投入,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将超过2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约38%。目前,我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500万人,稳居全球第一;已拥有超过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和超过7200万高技能人才……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
不过,相较于物质资本投入,我国一直以来对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关领域投入不足。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近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提到,“十五五”时期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接下来,要如何推动“投资于人”切实落地?苏剑提到了两个着力点:一是改善人口数量与结构,二是聚焦人口质量提升。具体来看,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政策的优化与支持。在《建议》中,上述发展理念则转化为了一项项具体的部署。
比如,《建议》提到,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建议》还提到,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关于“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未来,政府投资要与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安全以及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等挂钩,一方面要满足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需求,加大高质量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老旧小区、城市地下管网、防洪设施等的更新改造力度,更多支持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建。
2024年起中央财政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就是“投资于人”的重要实践。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向地方直接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2025年,相关政策支持资金增长到3000亿元。据统计,今年1-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以旧换新”政策对提振消费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在“投资于人”方面也有不少创新政策落地。7月,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给予每年每孩3600元国家补助,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社保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去年的基础上每月提高了20元。
就在不久前,国家疾控局等部门发布通知,将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此前,已有18个省份在全省或部分地区通过民生实事项目等形式,为适龄女童免费接种HPV疫苗或给予补贴,每年惠及约500万名女童。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刘俏认为,短期内“投资于人”理念落地最可能推出的政策,就是直接针对需求端、消费侧的财政转移支付,它会以若干形式出现,比如生育补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但从中长期来讲,一定要有效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刘俏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