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静姝 通讯员王宇新)近年来,汽车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然而,由于部分消费者专业认知不足、个别经营者诚信缺失,相关纠纷时有发生。新京报记者获悉,近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召开“涉机动车消费纠纷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系统梳理了该院近五年审理的机动车消费纠纷,通报该类案件审理情况并发布五起典型案例,旨在进一步规范汽车市场秩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昌平法院经调研发现,汽车消费纠纷案件类型多样化、涵盖消费全链条,从传统买卖场景延伸至买卖、租赁、维修、金融等多领域。相应地,涉案当事人呈现多元化特点,法律关系复杂。此外,该类案件中的消费者诉讼请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解除合同并退车退款、主张“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及索赔车辆维修费、误工费等直接损失。
“核心源于部分经营者未遵守诚信原则,存在不规范经营行为。”通报会上,昌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曹松清介绍道,部分机动车经营者、二手车商利用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上的绝对优势,采取虚假宣传、隐瞒真实情况、设置合同陷阱等手段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因风险意识薄弱,且难以全面准确获取关键信息,导致消费误解和决策失误。
为此,昌平法院作出法律提示,建议消费者购车前关注相关政策规定,全面了解所选车型的配置、价格、里程等信息,尽量选择资质全、规模大、社会信誉良好的经销商,交易过程中注意保存单据并及时留痕。法院还呼吁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
此次通报会上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新车、二手车买卖过户及租车等多个消费场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指引。
法官提示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地提供车辆有关信息,对所售车辆负有查验义务,特别是二手车销售公司应对车辆的维修、事故记录等重要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并在销售时主动、如实告知真实情况,以便买家做出正确合理的消费决策。作为消费者,购车时应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正规平台进行交易,并通过保险公司查询理赔记录、到车辆品牌4S店调取维修档案或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查验车辆等方式摸清车辆维修保养、保险理赔记录等。同时,留存好交易过程中的沟通记录、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
编辑 刘倩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