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惯常以“山海”的蔚蓝与青翠定义自己。而这个周末,一抹来自“澳洲粉湖”的浪漫色调,在栖鸾山海度假酒店悄然晕开。这抹“粉”,不仅是视觉上的破局,更像一个市场信号。它宣告着一个复合空间——雅拉画廊咖啡(Yarra Gallery Café)与weekliBar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大梅沙“国际化”进程的绝佳切片。


“日咖夜酒”:市场在填补全时段的空白
长久以来,大梅沙的消费场景带有鲜明的“潮汐效应”——白天游客如织,夜晚则相对沉寂。这种“观光型”业态,正面临瓶颈。
而“日咖夜酒+艺术画廊”的模式,恰恰是市场对这一痛点的精准回应。
“我们呈现的是日咖夜酒的文化氛围”,主理人在发言中提到。这背后是清晰的商业逻辑:拉长营业时间,提高坪效,更重要的是,为片区提供“全时段”的生活内容。
白天,它是承载山海景致的“艺术咖啡馆”,服务于旅居者和本地居民的“品质刚需”;夜晚,它变身为weekliBar,用音乐和微醺,承接了夜间社交的空白。这种模式,正在将大梅沙从“半日游”的观光地,向“24小时”的深度旅居目的地推动。
“国际化的俱乐部”:从卖咖啡到造社群
如果说“日咖夜酒”是顺应趋势,那么“国际化俱乐部”的设立,则是一次创造趋势的超前布局,也是具“思辨价值”的亮点。
在商业上,这意味着雅拉不甘心只做一门“流量生意”,它要做的是“社群生意”。一个俱乐部所带来的高粘性、高归属感的圈层,是任何单纯的咖啡馆都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在片区发展上,这更是一个精妙的市场解法。盐田区瞄准“国际化”发展,而这种氛围不是靠口号或宏大建筑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落脚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场场鲜活的交流上。
这间俱乐部在成立时表示将“携手国际友好使者共同为梅沙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提供“免费休闲娱乐度假场所和商务洽谈场所”。
这在不经意间,实现了一种最高效的“公私合力”:政府提出宏观愿景,而市场主体则以其敏锐的嗅觉和专业的执行力,自下而上地构建了一个鲜活、有机的“民间国际客厅”。这种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连接”,远比自上而下的“指派”要来得更真实、也更具可持续性。
“粉色”的隐喻:一次温柔而坚定的生态联动
“以粉色为契、山海为约”。这抹“粉”,是墨尔本海归艺术家Steven Sun与本土设计师大宇的“灵感共鸣”,是“澳洲粉湖”与“大梅沙山海”的交融。它本身就是“国际交流”的产物。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开幕式得到了“大梅沙各大商家和梅沙头部酒店”的集体赞助。这说明,雅拉的进驻不是一次“孤岛式”的创业,而是一次“生态联动”。
从“宠物友好”到“家庭聚会”,从“雅拉音联乐队”到“艺术家信笺”,这个新空间正试图用“艺术情怀”和“设计美学”,将片区内分散的元素连接起来,共同提升梅沙的“国际范”和“海滨生活品质”。
可以说,这抹“粉色”,是市场投向大梅沙的一封“信笺”。它在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商业实践,探索着山海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一个真正连接艺术、生活与世界的国际化社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