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宝的攻势接连而至,前脚“到家”,后脚就“到店”了。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上述业务或将陆续上线全国一、二线城市。

相比其他平台入局本地生活的双线同时开打,阿里在这条赛道的业务扩张速度并不算快。这也折射出,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主攻手,淘宝闪购并不寻求强行扩张业务矩阵。
对于本地生活平台而言,做到店生意,比做到家生意的难度要低一些。
淘宝闪购并没有这样做。上半年,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到家业务上,重点发展餐饮外卖,以及日用百货、3C数码、美妆服饰等众多垂类的即时零售。
如今,淘宝闪购向到店场景扩展的各方面条件趋于成熟。
经过外卖大战的洗礼,淘宝闪购品牌认知、用户量和订单量均有了指数级增长。在上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称,淘宝闪购日均订单峰值达1.2亿单,平均单量达到8000万单;月度交易用户买家达3亿,对比4月之前增长200%。

淘宝闪购并未披露具体的商家数量,但根据公开信息,饿了么作为淘宝闪购的餐饮供给池,已经聚拢了数百万商家。上半年的外卖竞争中,这些商家被全方位激活,订单量显著提升,与平台的关系更加密切。
不久前,高德上线扫街榜,以点评切入到店。高强度的曝光带来了惊人的流量:上线首日,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超4000万人;上线第一周,上榜烟火小店流量增长187%。
短期来看,“十一”假期即将到来,大批消费者外出游玩聚餐,到店餐饮消费将比平时显著升温。以上海为例,去年“十一”期间,海底捞火锅上海人民广场店的国庆首日午市客流量较平日增长40%。
此外,最近几年“十一”假期餐饮消费逐年增长。美团去年发布的“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全国生活服务到店消费同比增长41.2%。
最近几年,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餐饮行业尚处于复苏过程中,商家普遍面临经营压力。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同比下滑3.7%,净利润同比下滑13.7%;餐饮龙头尚且如此,中小店家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压力面前,餐饮企业除了花式开源节流,也需要从线上寻找生意增量。
此外,相比到家业务,到店能够覆盖更多商家。
餐饮行业的普遍认知是,可以做外卖,但堂食才是根本。

从单位经济模型来看,餐饮堂食的毛利润率通常为50%~60%,外卖则只有30%~40%。商家只有把到店做起来,才能赚更多钱。
上半年的外卖大战,商家初期提供大额补贴,拼的是便宜,换来了不少用户和订单。但许多商家担心,大多数外卖用户对价格敏感度高,订单金额低,虽然在赚钱,但净利润率会受影响。
同时,一些被高额补贴吸引来的外卖用户,忠诚度可能并不高。他们倾向于在不同平台间“薅羊毛”,哪里便宜就去哪里,无法给长期经营带来帮助。
对大多数餐饮商家来说,进店堂食仍然是主战场。刚刚入局到店的淘宝闪购,赶上了商家渴望到店生意做大做强的好时机,需要尽快在供需两侧建立知名度和使用习惯,这不仅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符合餐饮商家的集体诉求。
到店是一块体量庞大、利润丰厚的市场,不输于到家;同时由于交易流程较为简洁,后来者的进入壁垒又不像到家那么高。

站在更高的视角下,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也有了再度与到店业务协同并进的契机。
阿里内部很早就看到了电商与本地生活的关联。2008年,时任阿里参谋长曾鸣认为,本地生活是一个和电商紧密结合、又能合理扩展的领域。
同一年,阿里收购口碑网,十年后又将饿了么收归麾下。今年,外卖战场风云再起,淘宝闪购、饿了么、高德等相继下场,整个业务板块的战略地位和业务规模直线拉升。
这为阿里做好到店提供了条件。当年设想的电商与本地生活相互带动,有望在十七年后的今天真正成为现实。
今年7月底,阿里集团CFO徐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接下来我们看好一件事,就是把服务业搬到平台上,用技术、市场和平台力量推动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徐宏提到,餐饮业数字化程度只有20%。“这是我们看到的巨大增长空间,我们觉得大概花两到三年时间,新型服务业电商是十万亿以上规模的一个市场,这是我们投入500亿元想撬动的内需的潜在市场。”不过,他并没有具体提到到店业务。
在内外因素的驱动下,阿里做好这块业务的资源已经齐备,决心也不可谓不强。但如何改变用户习惯,仍然是横亘在面前的难题。
显然,现阶段的淘宝闪购,在这两条路径上都需要摸索和验证,打磨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需开白请加小编微信:dongfangmark
上一篇:高德扫街榜上线团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