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中小学阶段作为科学兴趣培育、创新意识萌发、实践能力锤炼的黄金期,其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池的深度与广度。
■ 李海楠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此次《意见》强调从“科学教育”转向“科技教育”,一字之变传递出基础教育锚定科技教育蓄力深耕的理念迭代,即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更要突出实践导向和跨学科融合。
《意见》围绕“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总体要求,释放出坚定推进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扛起大旗”的决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客观而言,发力基础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培育创新萌芽“沃土”,正是“十五五”时期主动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抢抓发展主动权的有力抓手。
《意见》以“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战略指引,锚定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2035年全面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的目标,明确任务、系统布局。其一系列部署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标注了又一关键坐标。
从战略维度审视,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领域突破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支撑。
中小学阶段作为科学兴趣培育、创新意识萌发、实践能力锤炼的黄金期,其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池的深度与广度。
正如《意见》所强调的,唯有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的科技教育,才能夯实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发展的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头“活水”。
从实践路径剖析,《意见》提出的六大任务将构建起立体化的实施框架。
在育人体系层面,通过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贯通,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中培育科学精神;在课程生态层面,以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重塑教学生态,推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成为课堂常态;在评价机制层面,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打造真实场景下的工程实践平台;在师资建设层面,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在国际合作层面,构建多边合作网络,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可以说,借由以上环环相扣的举措落地,将形成从课程到教学、从评价到保障的完整闭环。由此,一幅彰显强大科技教育基础能力的未来图景亦将清晰可见。
前瞻2030年,展望2035年,当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建成,社会资源支持机制健全,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时,学生将真正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从这个角度深刻理解,《意见》的实施将利好在基础教育阶段孕育更多创新萌芽“孵化器”,进而为护航国家主动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平添更多底气。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科技是人才施展的舞台,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主体。唯有将三者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才能真正构建起支撑民族复兴的创新人才矩阵,让基础教育真正成为孕育创新萌芽的“沃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技教育中成长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