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龚进辉
昨晚,深蓝L06正式上市。在上市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环节,当被问及从手机圈跨界到汽车圈2个多月的感受,深蓝汽车新任CEO姜海荣表示,“来到了车圈,我觉得小米品牌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品牌。小米的产品、小米的流量、包括雷总(雷军)的话题性,其实也是我们作为车企一定要不断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众所周知,姜海荣是今年9月正式加盟深蓝,他的上一份工作是担任荣耀中国区CMO,今年1月与荣耀前CEO赵明一起离开。赵明执掌荣耀期间,和姜海荣这个好搭档密切配合,与小米在手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并时不时打口水战。有趣的是,当他们离开手机圈后,均罕见对小米持正面评价。
2个月前,赵明在复旦大学领变者论坛上表示,学习小米营销,但没人能复刻雷军的声量和影响力,因此荣耀选择构建自己的营销方式和逻辑,坚决发展自己的战略控制点和长板。如今,姜海荣也对小米品牌予以高度肯定,形容它是“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在我看来,无论是赵明还是姜海荣,不是在说场面话、客套话,而是自己的真心话。其实,友商不仅仅是对手,更是学习的榜样,可以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在荣耀任职期间,他们不可能看不到小米的优点,只不过或许碍于竞争等因素考量,不太方便公开夸小米。
等到赵明、姜海荣离开荣耀后,卸下心理包袱的他们可以直抒胸臆,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小米,多了几分肯定也就见怪不怪,这种转变并不违和。据我观察,不光姜海荣赞赏小米,他的上司——深蓝董事长邓承浩也曾公开表扬小米。

今年3月,邓承浩感慨道,“原本以为一个好的产品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一个好的产品和好的流量的结合非常重要。我们上次热搜就像过次年一样,结果小米雷军天天在过年,有时还一天过几次年,对我们挑战还是蛮大的!”不难看出,邓承浩、姜海荣均对小米出色的营销出圈能力钦佩不已,甚至流露出羡慕之情。
事实上,姜海荣之所以担任深蓝新任CEO,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营销好手,可以有效补齐深蓝营销短板。近年来,深蓝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旗下产品亮点很多,比如超级增程2.0,但营销似乎总是差点意思,导致好产品并未最大程度转化为好销量。
今年前10个月,深蓝全球月交付量分别为24575辆、18738辆、24371辆、20138辆、25521辆、29893辆、27169辆、28235辆、33626辆、36792辆,共计269058辆。而其在去年底曾宣布,2025年公司全球销量目标为5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目标为40万辆。
这意味着,深蓝前10个月只完成目标任务的53.8%,勉强过半,剩下2个月月均交付量需超过11.5万辆,才能完成全年目标,这显然办不到。换言之,深蓝完成全年目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不可能实现。不过,邓承浩似乎已经习惯了先吹牛后被打脸,因为这并非深蓝第一次未完成全年目标。

2023年4月,邓承浩在上海车展期间放出豪言,深蓝全年目标是做到20万辆以上规模,销售24万辆也是有机会的。4个月后的成都车展,他改口称,随着深蓝SL03的升级和S7的上市,有希望在年内完成14-15万辆的销量。可即便如此,深蓝依然没有完成打折后的年度销售目标,2023年实际交付13.6万辆。
2023年深蓝栽了大跟头后,似乎并不影响邓承浩怀揣更大的野心,反倒制定了更加激进的年度销售目标:2024年国内销售28万辆,全球剑指45万辆。彼时,他信心满满地表示,“深蓝将借此迈入新能源主流阵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4年深蓝仅完成24.39万辆销量,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所谓“主流阵营”的愿景也随之落空。
姜海荣掌舵深蓝后,外界十分期待他能给深蓝带来新气象。我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是希望深蓝在制定全年目标时能汲取过去的教训,不要定得太高,应该更加理性务实。原因很简单,定太高的全年目标固然可以激励团队、鼓舞士气,但冷静下来你会发现有点不切实际。吹牛一时爽,实现起来却一点也不轻松,那种痛苦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