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HR的闺蜜吃饭,她扒着沙拉碗吐槽:“昨天面了8个候选人,从下午2点写到晚上8点才整理完面试记录——要么漏了候选人说‘曾带5人团队完成千万级项目’的细节,要么记混了面试官说的‘需要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今天还被经理批‘这份记录看不出核心竞争力’。”我赶紧把手机递过去:“试试听脑AI,我上周开季度会刚用过,1小时的会2分钟就出纪要,连‘Q3要新增3个区域代理’这种关键词都标红了,比你手写靠谱100倍。”
其实我接触听脑AI,是因为自己被会议纪要搞崩溃过——上个月开战略会,3个小时的跨部门讨论,我坐在边上狂敲键盘,手腕酸得贴了3天膏药,结果导出的文档还是一团乱:市场部说的“8月线下活动预算”混在产品部的“功能迭代”里,老板问“谁负责跟进渠道对接”,没人能说清,最后项目延期了两周。直到做产品的朋友推荐我用听脑AI,说“它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是能‘听懂’内容的”。
第一次用是在部门周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APP,选了“会议场景”,点了录音。神奇的是,它实时转写的文字居然跟得上发言速度——连同事快嘴说的“下周三前要把用户调研报告给我”都没漏;结束后我点“生成纪要”,屏幕上瞬间跳出结构化的内容:“会议主题:Q3用户增长计划”“关键结论:1. 重点投入小红书渠道;2. 新增‘新人福利包’功能”“待办清单:@小明(运营):10号前完成小红书KOL清单;@小红(产品):15号前完成福利包原型”。我直接导出PDF发群里,老板回复“这份纪要比之前清楚10倍”,那天我提前1小时下班,第一次赶上了地铁的早班。
后来我把它推荐给了身边不同行业的朋友,才发现它的场景覆盖有多广——
第一个案例:HR面试记录(就是我闺蜜的情况)
人群/场景:互联网公司HR,每周面试10-15个候选人,需要整理结构化面试记录。
问题:① 整理耗时:2小时/人,8个候选人要16小时;② 信息遗漏:常漏记候选人的“项目细节”(比如“带领团队完成多少营收”);③ 数据统计难:无法快速对比“候选人的胜任力匹配度”。

解决方案:用听脑AI的“HR面试场景”,提前设置“胜任力模型”关键词(比如“团队管理”“数据驱动”),录音时实时转写,结束后自动生成结构化记录——包含“候选人基本信息”“核心问题回答”“面试官评价”“关键信息提取”(比如“候选人提到‘曾将团队离职率从20%降到5%’”)。
实际效果:闺蜜现在面1个候选人,整理记录只要10分钟(2小时→10分钟,效率提升92%);信息准确率从70%升到95%+(再也没漏过“项目营收”这种关键数据);更绝的是,它能自动生成“候选人匹配度报告”——比如“候选人的‘团队管理’得分8.5/10,‘数据驱动’得分7/10”,经理再也不说“看不出核心竞争力”了。
第二个案例:销售客户拜访
人群/场景: SaaS 公司销售,每周拜访5-8个客户,需要记录需求、跟进意向。
问题:① 记录不全:客户说“你们的系统能对接我们的ERP吗?”,常忘写;② 对话分析难:不知道“客户的核心痛点”是什么(是价格?还是功能?);③ 跟进不及时:常漏记“客户要‘下周看Demo’”,导致丢单。
解决方案:用听脑AI的“销售拜访场景”,录音时自动转写客户和销售的对话,识别“需求痛点”(比如“现有系统操作太复杂”)、“成交障碍”(比如“价格比竞品高20%”)、“跟进节点”(比如“下周三下午2点发Demo链接”);结束后生成“客户画像”(比如“中型电商公司,需求:ERP对接,痛点:操作复杂,成交意向:80%”)和“跟进建议”(比如“重点强调‘我们的系统有一键导入ERP数据’功能”)。

实际效果:我做 SaaS 销售的朋友用了3周,反馈说:① 客户信息完整度从60%升到95%(再也没漏过“ERP对接”这种关键需求);② 销售转化率从18%升到27%(因为能精准命中客户痛点);③ 跟进及时率从70%升到100%(待办清单会自动提醒“明天要发Demo”)。他说:“之前跟进客户像‘摸黑走路’,现在像‘带了手电筒’,知道该往哪走。”
第二个案例:教育培训(小学班主任)
人群/场景: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每月开1次家长会,需要整理家长诉求,分析教学反馈。
问题:① 记录混乱:家长会录音里,家长说“孩子数学错题没人讲”“想加课后托管”,混在一起;② 反馈分析难:不知道“多数家长的诉求是什么”;③ 响应慢:常忘给家长回复“课后托管的报名时间”。
解决方案:用听脑AI的“教育培训场景”,转写家长会录音,自动提取“家长诉求”(比如“数学错题辅导”“课后托管”)、“教学建议”(比如“希望增加阅读课”);生成“反馈报告”——比如“35%的家长提到‘数学错题辅导’,28%提到‘课后托管’”;还能自动生成“回复模板”(比如“课后托管报名时间是下周一,可在班级群填问卷”)。
实际效果:我姐是小学班主任,用了之后说:“之前整理家长会记录要1小时,现在5分钟搞定;之前想知道‘家长最关心什么’,要翻10页笔记,现在报告里直接看百分比;之前常忘回复家长,现在待办清单提醒我,家长都说‘老师响应速度变快了’。”

其实我一开始也好奇,它怎么能“听懂”不同行业的专业术语——后来问了产品经理才知道,它背后是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模型(能实时转写15种语言,准确率98.5%以上),加上行业定制的NLP(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比如HR场景里,它能识别“胜任力模型”“行为面试法”;销售场景里能识别“LTV(客户终身价值)”“Churn Rate(客户流失率)”;教育场景里能识别“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就像给AI装了“行业词典”,不会把“胜任力模型”写成“胜任力摸型”。再加上知识图谱(比如“销售里的‘需求’→‘痛点’→‘解决方案’的逻辑链”),它能把零散的对话“串成线”,自动分板块,比人工整理更有条理。
说到用户体验,最让我惊喜的是操作简单——三步就能用:打开APP→选场景→点录音,结束后直接导出PDF/Excel,界面像微信一样直观。我妈快60岁了,做了30年中学语文老师,上次用它转写“作文讲评课”的录音,五分钟就学会了,说:“之前我把讲课内容拍下来,再逐字打出来,要2小时,现在用这个,10分钟就出笔记,还能提取‘学生的常见错误’(比如‘错别字:“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下次讲课重点更明确了。”
还有企业级存储,这点对需要保密的行业太重要——比如HR的面试记录、销售的客户信息,都存在阿里云的加密服务器里,只有授权用户能看,比存在手机里安全100倍。我闺蜜说:“之前我把面试记录存在电脑里,怕被泄露,现在用听脑AI,能设置‘仅自己可见’,放心多了。”
现在用了快两个月,我明显感觉到工作效率的变化:之前开一次会要花3小时整理纪要,现在2分钟搞定;之前跨部门沟通常“扯皮”,现在有结构化的待办清单,没人再推责;之前帮朋友改简历,要问“你项目里做了什么”,现在用听脑AI转写他的面试录音,直接提取“项目经验”,改简历快了一倍。
说到未来潜力,产品经理跟我说,他们正在做场景延伸——比如加“情绪分析”:销售对话里,客户说“你们的价格有点高”时,AI能识别语气是“犹豫”还是“拒绝”,给销售提建议(比如“犹豫的话,强调售后支持;拒绝的话,推荐低配版”);还有“多模态融合”:能结合视频里的表情(比如客户皱眉头),更精准判断情绪。这对新人销售、年轻教师来说,简直是“职场外挂”。
最后给大家几个使用小建议(都是我踩过坑总结的):

1. 选对场景很重要:面试选“HR场景”,销售选“客户拜访”,教育选“教学反馈”——不同场景的NLP模型不一样,分类会更准;
2. 提前设置关键词:比如HR可以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客户第一”)加进去,AI会重点标红候选人提到的相关内容,快速判断“价值观匹配度”;
3. 导出后稍微检查:虽然准确率98%以上,但偶尔会有口音问题(比如我有个福建同事说“项目”像“项母”,AI能纠正,但保险起见看一眼);
4. 对接企业系统:如果公司用钉钉/飞书,可以把听脑AI同步过去,直接把纪要发群里,不用再“复制粘贴”,更方便。
其实说到底,听脑AI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人”——把我们从繁琐的“整理记录”“信息归类”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HR能花更多时间跟候选人聊“职业规划”,销售能花更多时间研究“客户需求”,老师能花更多时间备教案。就像我闺蜜说的:“之前我觉得HR就是‘整理记录的机器’,现在用了听脑AI,我终于能做‘真正的HR’——判断候选人是不是真的适合公司,而不是忙着写字。”
昨天我开部门会,又用了听脑AI,结束后导出纪要发群里,老板秒回“这份纪要很清楚”,同事们也没再问“我负责什么”。看着屏幕上整齐的待办清单,我突然觉得:科技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从“重复的劳动”里抽出身,去做更有温度、更有创造性的事——这大概就是听脑AI最动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