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测AI识图、做题、问答都智商在线 |图源:豆包AI
作者/ IT时报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每天要用微信接发数不清的消息,每天要在微信上刷公众号、视频号,每天要在朋友圈里点赞、评论……微信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已经变得像空气一样的存在,以至于我们只习惯用微信聊天、传文件、约见面。
但是,有了AI的加持,微信也有了“大脑”,正在越来越聪明。比如,微信联系人中有一个叫“元宝”的家伙,可以让它帮忙做各种事,提炼公众号文章的核心观点、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写创意文案……虽然元宝是微信生态里原生的AI助手,其实却只是微信AI功能里的冰山一角。
这些AI功能并不显眼,如果没有留意,很有可能被忽略。作为占用手机存储空间最多的应用之一,好好挖掘并利用微信AI功能,才对得起它在手机里的“C位”。
说起微信的AI功能,元宝自然不可或缺。今年4月,元宝以“联系人”的身份嵌入在微信通讯录中,和真人聊天几乎无异,甚至还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状态。
《IT时报》记者在“元宝”刚成为微信联系人时就进行过测试,它可以搜索新闻、总结文章、整理照片,还是一个懂方言的“聊天搭子”,从回复内容看,基本上智商是在线的。
“hi,元宝,好久不见”,有一阵子没找元宝了,和元宝打招呼后,元宝居然发送了一个萌萌的表情,并且回复“确实好久不见啦,最近怎么样”,完全不像冷冰冰的机器交互。它告诉《IT时报》记者:“最近更新了一些小技能,比如更懂你的情绪,聊天也更自然了。”
《IT时报》记者把本报公众号上的一篇推文《运营商集体上线eSIM手机业务》发给元宝,还没发问,它就生成了主要信息点,包括线下营业厅可办理eSIM业务(暂不支持线上办理);iPhone Air取消实体卡槽设计,国产手机品牌即将跟进等,概括得比较详细。
现在可以在评论区直接@元宝,让它总结文章/视频内容,也可以进行延伸提问。

《IT时报》记者让元宝比较一下eSIM和实体SIM卡的优劣势,在eSIM的优势方面,元宝说eSIM不用插卡,远程就能激活,特别适合经常出国或者需要多张卡的人;不足是并非所有手机都支持eSIM,尤其是老机型。而实体SIM卡的优势是几乎任何手机都能用,换设备直接插卡就行。但实体SIM卡容易弄丢或折断,双卡手机需要两个卡槽,不如eSIM灵活。“总的来说,eSIM更适合追求方便和环保的人,实体卡则在兼容性上更胜一筹,未来eSIM可能会越来越普及,但现在两者还是各有适用场景。”元宝这样总结。

当《IT时报》记者问它“你会选哪种”,元宝又开启了自然聊天模式:“我连手机都没有,但如果让我选的话,可能会更倾向eSIM吧,毕竟既省空间又环保,还能随时切换号码,很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除了识别文章,元宝还能欣赏视频号内容。收到《东航官宣WiFi免费》的视频后,元宝又迅速总结出视频内容,包括基础功能、增值服务以及行业趋势等,总结得比较到位。

刷到长文没耐心逐字看?不想盯着屏幕伤眼睛?想一边做事,一边“读”完内容?要“解放眼睛”,可以使用微信的“听全文”功能。
而现在,一个更具创意的AI播客功能正在陆续部署,把“看资讯”变成“听节目”。它的入口藏在“快讯”模块里,遇到行业重大事件、突发新闻时,相关快讯会直接“弹窗式”推送到公众号页面顶部。在搜索框中输入“快讯”,也可以进入该入口。
点击快讯页面右上角的“听快讯”按钮,系统会先自动筛选当前最受关注的3~5条资讯,提炼每条内容的核心亮点,比如事件起因、关键数据、后续影响,再用AI生成一段“双人播客”,不是单调的单人念稿,而是模拟真实播客里“主播+嘉宾”的对话形式,一个负责清晰播报资讯主干,一个补充细节解读或背景信息,语气还会根据内容调整,比如讲财经新闻时偏沉稳,讲民生趣事时更轻松,听起来像专门定制的短音频节目。

对于每天通勤1~2小时的打工人来说,这个功能堪称“碎片时间神器”。不用盯着手机刷长文,也不用怕错过重要信息,戴上耳机就能边赶路、边吃早餐边听完当天的重点资讯,让获取信息的过程更轻松。
不过,“听快讯”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虽然页面上罗列了若干条快讯,但听到的快讯内容和页面上显示的并不一样,“听”的内容是系统预设好的,暂时没办法自主选择只听某一类或跳过不感兴趣的资讯,就像听广播新闻或看电视新闻一样,少了点“按需获取”的灵活度。
走在景区,想了解其中重要点位的名字;看到路边的植物,想知道名称……遇到疑问时,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拍照,让AI给出答案。
微信也可以拍照识别,点击搜索框,会出现一个相机标识,可以直接拍照,也可以上传手机中的照片。上传图片之后,会出现“问AI”和“识别”两个功能。“问AI”就是基于图片提问,比如想知道动植物的品种,上传之后即可得到答案。《IT时报》记者经过几轮体验,感觉正确率比较高。比如上传一张蛇的照片后,AI识别出这是一条黄金蟒;上传上海广富林遗址公园标志性的“漂浮屋顶”后,AI识别出这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甚至《IT时报》记者上传了一张粉色沙滩的照片,问AI这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景点,AI也准确地识别出是印度尼西亚科莫多国家公园内的粉色沙滩。很多疑问都能通过图片识别快速找到答案,这种“看到即能查”的便捷,比打字搜索更贴合边走边探索的节奏。

“识别”可以识图、拍题、搜商品等,很多AI都喜欢挑战高考题以印证“智商”。先不要一下子上难度,《IT时报》记者给微信AI出了两道初中的因式分解题目,都准确识别了题目,并很快就回答出来,给出了解题步骤。如果题目识别不清或无法解答,微信AI会推荐相似视频,但视频未必能完全贴合原题。之后,《IT时报》记者顺手将这两道题目给了元宝,元宝也回答对了题目。

通过搜索框,除了上传识别照片,也可以点击“+”,上传文件或公众号内容,让隐藏的AI能力快速处理信息。文件支持聊天记录中常用的PDF、Word、Excel、PPT等,文件不能超过100M;在选择公众号内容时,目前只能从最近阅读过的文章里挑选,既可以单独选一篇,也能同时勾选多篇,这样就不用一篇篇分开处理,可以一次性让AI把多篇文章的核心内容都总结出来,汇总成一份清晰的摘要,这效率比人工硬啃原文高出不止一个level(水平)。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微信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