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复试现场,同专业两名绩点相同的学生,一个因无竞赛经历被导师婉拒,一个靠全国大赛奖项直接拿到拟录取。
校招季,HR 扫简历 3 秒定生死,同样的分数,有竞赛奖项的学生直接进面,没奖项的简历石沉大海。
如今的升学就业战场,“分数” 早已不是通行证,“竞赛能力” 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毕竟,能在全国性赛事中亮眼表现的学生,往往更具备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正是当下人才选拔的核心标准。

可是再竞赛突围并不容易,这时候,那些注重“以赛育人”的院校自然就脱颖而出。在近期落幕的 2025 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赛全国总决赛上,西安交通大学就用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给了考生和家长一份清晰的选择参考。
这所深耕工科领域的高校,不仅再次站上全国赛事的领奖台,更以 11 项一等奖(其中本科生 9 项、研究生 2 项)、14 项总奖项的佳绩,实现连续两届在一等奖获奖数、获奖总数上双双位居全国首位,成为这场顶尖赛事里当之无愧的 “领跑者”。

此次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围绕 “智造未来:AI 赋能新工业” 主题设置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组别,本科组聚焦智能产线实际应用,考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组则围绕智能生产系统创新,探索 AI 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全国高校同台竞技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能连续两届保持 “双第一”,足见西安交大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硬实力。
这份成绩的背后,藏着西安交大为学生搭建的 “全链条成长体系”。在西安交大,竞赛不是学生单打独斗。竞赛前,人才培养聚焦打破学科壁垒,面向产业需求,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问题,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竞赛时,实践教学中心统筹方向,老师带着企业真实工程问题手把手指导,从选题到技术落地,每一步都有产业级资源托底。

对于考生而言,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等于选择了一条 “把知识变成竞争力” 的捷径。此次大赛 14 支队伍全部晋级、11 项一等奖的成绩,证明西安交大有能力让大多数认真学的学生,都能在全国舞台上发光。将来保研时,有全国大赛奖项背书,能轻松打动导师;找工作时,经手过企业真实项目的经历,比单纯的成绩单更有说服力。
对家长来说,也不用再担心 “孩子学的是虚知识”,因为西交大的培养从源头就锚定了工业界需求,孩子在学校里练的技能,毕业就能直接用在岗位上,不用经历 “从校园到职场” 的痛苦适应期。

西安交通大学的 “双第一”,从来不是靠运气刷出来的荣誉,而是学校用 “实践育人” 体系,让学生把理论变成能力、把能力变成竞争力的证明。这里有能让知识落地的平台,有对接产业的资源,更有让普通学生也能靠竞赛突围的“全链条成长体系”。
如果不想让大学四年只攒下一张成绩单,想靠真本事在升学就业中站稳脚跟,这所连续领跑全国智能制造竞赛的高校,值得放进报考清单的优先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