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漱耳

有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之誉的《淳化阁帖》,汇集于宋太宗时期,共分十卷,收录先秦至隋唐帝王、臣子等103位书家之作。卷三有晋侍中刘穆之的《家弊帖》,备受后人推崇。它的价值不在创新,只因写的是封家书,用笔自然、自由自在,呈现了不受约束的书法核心本质。名帖之所以成为名帖,基本都诞生于书家的日常工作之需。挖一挖刘穆之的历史,更有理由相信,他指定不想去做一个书法家,而是想写就更精彩的人生篇章。
至暗时刻 柳暗花明
《家弊帖》无具体写作年份,但由于是一封实用行草书信札,根据内容可看个大致。帖6行52字,迻录如下:
“亦知足下家弊耳。仓卒无禄官推迁,不得不相用。事已御出。宁复吾亦得回复。足下且当就之。公还。当思更律。启申帅情事也。刘穆之。”
大意即,我也知道您的家境,仓促间无合适官职,不得不暂如此委任。这是朝廷公事,我亦得回复。足下且去赴任,待您返回后当调整律令,禀明军情酌处。
显而易见,书者刘穆之以人文关怀的笔调,在安排一个属下任职。像这种不经诏令安排官僚的运作体制为东晋之末独有。结合刘穆之的生平,应该发生在他四十四岁至五十七岁之间。
刘穆之出生于360年,四十四岁即404年。时东晋将领桓玄篡位,将本来已混乱不堪的东晋搞得更加乌烟瘴气。建武将军刘裕在他称帝三个月后,以游猎为幌子,与郯城籍将领何无忌收集部众,联合魏咏之、檀道济、周道民等27人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吓得丢弃建康(今南京),西逃江陵。
刘裕占领建康后,暂行皇帝权力。他一介武夫,处理起朝廷文案力不从心,就找结交甚广的何无忌商量,京城急需一个主簿,你看选谁?怎么得到?何无忌未加思索,脱口而出:“刘道民最合适。”刘裕点头:“吾亦识之。”遂派信使骑快马去请。
何无忌嘴里的刘道民即刘穆之。《宋书》载,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莒之东莞(现莒县东莞镇)人。干过西晋官二代琅琊郡内史江敳的主簿,即文书。被刘裕集团打算找他的时候,早已退职,正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唐代《南史·刘穆之传》记有他吃槟榔上瘾的故事。他困顿在家的这段时间,莫说吃槟榔,饭都吃不饱,常常厚着脸皮去老婆江氏娘家“蹭饭”。去一次两次还成,次数多了,大小舅子们就没有好脸了。江氏丢不起这个人,想方设法阻止他前去。一次,娘家举行盛大酒会,都瞒着刘穆之,可他耳朵很尖(史书上说他好打听事),听到风声,厚着脸皮去了。宴席上,刘穆之风卷残云般,从开头吃到最后,最后摸着肚子、打着饱嗝向小舅子要槟榔吃。小舅子讥讽:“槟榔是消食的,你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还想吃槟榔?”满席哄堂大笑。自此刘穆之才发誓,再也不进岳父家。
老婆不想让丈夫把娘家关系搞太僵,偷偷在家哭,最后剪了头发卖钱买来酒食,骗他说是大舅哥送来的。又怕刘穆之发现她头发少了,多少日子不敢在他面前梳头洗头。
支撑不住的时候,往往是人生翻盘的开始。这天,刘穆之听到京口方向人声鼎沸出来察看,正与前来请他的信使相遇。史书写到这一段,补述刘穆之曾做过一梦,与刘裕“泛海,忽值大风,惊惧。俯视船下,见有二白龙夹舫……”
当站在路边的刘穆之接信读过,眼睛立马放光:居然梦想成真了!遂返身回家,把布裙毁掉,做成一条裤子穿上,跟随信使去建康。
就任主簿 不负所望
后来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刘裕,虽不通文墨,却懂得古今之变,深知无论自己军事生涯多么辉煌,也得有谋士成就。只是对刘穆之,毕竟只是听说,并无交道,写信邀还有些饥不择食的成分。此人是不是腹有良策?忠诚度如何?他心里都没有底,故见面后,“面试”了两个问题
先是重复了信上的内容,强调刚刚发动的这场事变,是倡导大义,可不知怎么说好,迫切需要一个懂文秘的人,你可否担当?其次,来我这里不是做大官,而是做主簿,你是否屈尊愿意为我打工?
已经四十四岁的刘穆之,看透了刘裕的那点小心思,用自信的语气说:“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表示干这个,还没见有人能超过我呢!
刘裕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刘穆之以主簿的身份投入,代刘裕处理应办公务,并着手收拾桓玄留下的烂摊子。
刘穆之的确很能干,他在内总管府中事务,在外供应军旅给养,处置起来最大的特点是遇事当机立断,快如流水,绝无堆积迟滞。史书说他“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鉴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悉皆赡举。”意即说他有一心多用的绝活,可同时干着多项工作:眼睛看着文件内容,手上写着答复信件,耳朵听着属下汇报,嘴里当场答复……互相间却不错乱,处理非常得当。他在桓玄后主持制定的法律与行政制度,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刘裕据此整肃,战斗力直线上升,对他信任有加。
忠心为主 毫不含糊
此后,在平复桓玄,北伐南燕、南征卢循时,刘裕都携刘穆之同往,把他视作心腹,军中大事小情都请他参谋。而刘穆之也是说到做到,一心为刘裕的大业尽心尽力。
平定桓氏迎回晋安帝后,刘裕立下首功,但他很低调很本分,回了出生地丹徒县京口里镇守。义熙三年(407年)十二月,东晋第三城扬州刺史王谧死了,傀儡皇帝受刘裕的战友蛊惑,未按功劳让他接辖,欲另任中领军谢混;还有人打算,让刘裕就在丹徒兼管扬州,同时拟定他另一战友孟昶担当朝中宰相,企图全面架空刘裕。不日,朝廷委派尚书右丞皮沈携带这几个方案,前来丹徒征求刘裕的意见。
见刘裕须先见刘穆之。刘穆之第一时间得悉内情后,假装内急上厕所,快速给刘裕写就了一张条子:“皮沈的话都不要同意。”
皮沈走进刘裕办公室后,刘裕看到条子,暂时让他出去,把刘穆之叫进来询问详情。
刘穆之分析:当下的晋朝对朝政失去控制了,上天的福命已经转移。要兴复皇家事业,就绝不能分权,拱手让人。过去和你一起举事的人,一旦力量地位和你相当,终究会互相吞并和排挤。这次权柄一旦丧失,再想得到,就没理由和机会了,如此,后果无法想象。对朝廷的议案,你当然要表明态度。如果说只有自己合适,又难于启齿,可这样回答:中央地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辅佐君王的宰相一级官员,责任更加重大,决不可在外地随便发几声议论敷衍,我打算抽时间前往京都,与你们重新交换意见。等到了都城,他们一定不敢越过你,把位子交给别人。
刘裕言听计从。朝廷不得不征召刘裕任侍中、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并且仍然兼任原来的徐、兖二州的刺史。
刘穆之的这番说教,让刘裕从此踏上了由战将走向君王的路。可以说,没有刘裕,刘穆之可能一辈子没出头之日;没有刘穆之,刘裕可能一辈子止步军中武将。
教写大字 以气势胜
寒门出身的刘裕总揽东晋实权之后,文化上显露出短板。刘穆之对症下药,积极弥补改善。
魏晋高层人士言语高雅,喜欢清谈,刘裕不适应,被他们看不起。针对这种情况,刘穆之特别注意收集民间舆论与时政动向,哪怕街谈巷议都会如实汇报刘裕,让他在与高层圈子谈话时有料、有见地。史称“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也。”
刘裕不善言谈的情形改观后,较好地团结了高门士族。
刘裕小时候没有条件念书,在打仗中虽然慢慢认识了一些字,可以写些简短的命令和文告,但字写得极差,与他的地位很不相配。刘穆之劝他把字练练,说:“此虽小事,然宣布四远,愿公小复留意。”然而当时军政十分繁忙,刘裕生性不喜读书习字,自然不可能按刘穆之的建议,能够沉下来写字。
刘穆之系书法大家,他写进《淳化阁帖》的字迹点画锋利,气格不俗,自是深谙书法之要义。又对刘裕说:“公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其势也美。”意即你既然没有时间练字,那就把字写大一些,字写得大,能够藏拙,而且有气势。
刘裕马上有所领会,说你这个建议符合我心,可行。
从此以后,他写的手谕文告,以大字取胜。一张纸顶多写六七字,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字号的文告了。
刘穆之在书法指教的关键一招,杜绝了一些士大夫对刘裕的讥弄嘲笑,维护了他的尊严和面子。此后,刘裕越来越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刘穆之愈发倚重信任。
守好后院 前线心安
看到刘裕在刘穆之辅佐下强得无死角,曾和刘裕一道起兵、但怀有不轨之心的刘毅很不甘心,几次在刘裕面前离间,状告刘穆之管的事太多,且极其奢侈,超过了任何人。
第一个问题,刘裕没有上当,未置可否;后一个问题不等敲打,刘穆之就来承认了错误。
原来,刘穆之跟上刘裕后条件改善了,可穷日子过怕了,他再也不一个人单独进餐,每次必定要摆一桌大席,有十人左右作陪。刘裕在饮食方面崇尚节俭,有意招刘穆之一起用餐。刘穆之发现刘裕都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即使宴请大臣也不摆奢华宴席,曾因御厨做了一道烤乳猪而发怒,下令罢免了御厨。
刘穆之受到震动,红着脸对刘裕辩白:我刘穆之家庭出身本来贫穷微贱,维持生计都难。自从得到您的信任,忝任高位以来,虽然心中常常想着节俭,但从早到晚所需要的花销,仍然稍微显得过于丰厚了一点,除此之外,我是没有一点儿对不起您的了。刘裕笑笑:话讲开了,以后注意就是。
公元411年8月,告刘穆之状的刘毅却和老战友撕破脸,刘裕前去征伐期间,留守的刘穆之挫败了另一有野心的老战友诸葛长民,以后每一次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与朝局稳定,刘裕都委刘穆之操持。“事无大小,一决穆之”。刘裕专心在外作战,再无后顾之忧。
然而,“自古千古兴亡局,半由人事半由天”。417年冬,刘裕率大军从建康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在长安已破,后秦灭亡,欲乘胜北伐登顶之际,十一月初三,从建康传来噩耗:刘穆之病故了。
坚强后盾倒下了,刘裕如遭雷击,发出哀叹:“根本既失,枝叶安存。”当即中止北伐,班师回朝。
有史学家说,如果刘穆之多活上两年,刘裕霸业必成,中国将走向统一。可惜,哪件事情能有如果?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这样的诗句:“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把刘穆之比作萧何,可以说恰如其分。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上一篇:收据登报遗失声明去哪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