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与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医疗健康伙伴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讨论叙事能力在医疗行业中的核心价值和实际工作方法。
越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护理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老挝代表处的官员、印尼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企业创始人,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共同分享了他们将叙事能力融入医疗服务体系的宝贵经验。这些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也促使我将这些年的思考汇集成本文,并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健康市场中,真正能够赢得患者和家属信赖的,唯有“有温度的医疗”。

有温度的医疗,是实实在在的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它的底层是解决疾病和保持健康的核心能力,这依靠的是实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精准与高效。然而,仅有坚实的底层还不够,它必须插上人文关怀的翅膀,即对患者进行共情和共治疗的能力,而这正是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所赋予的力量。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普遍的认知仍停留在“只见疾病,而不见人”的阶段。未来的医院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将对人的关怀视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将其转化为可学习、可评估的技能,而不仅仅是依赖个人性格和天赋的理论概念。
叙事医学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同等重要
实证医学无疑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基石,它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和数据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治疗什么病”和“如何有效治疗”的问题。然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将疾病抽象化为一系列生物指标和病理变化,却常常忽略了疾病对个体生命经验带来的独特影响。
叙事医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视角:它关注“生病的人”,而非仅仅是“人的病”。通过深度倾听、理解和解释患者及其家属的故事,叙事医学帮助医护人员超越病历的冷酷数据,把握患者的恐惧、期望、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这种能力能确保医患双方建立真正的信任,使医疗方案的制定更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和更高的治疗依从性。这种“共情共治疗”的模式,是改善医疗质量、减少医患冲突的隐形力量。
在中国叙事医学发展缓慢的根因有三
尽管叙事医学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但在中国,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体系性、结构性与文化性的三重挑战。
首先,在教育体系中,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重理轻文,人文教育和临床沟通技能培训往往被视为“软技能”,缺乏系统的、实证化的考核与实践。医学生在校期间鲜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叙事能力训练。
其次,医疗体制的压力是巨大的结构性障碍。中国医院的门诊时间极为有限,高负荷的工作量和“三分钟看一个病人”的现实,使得医患之间难以建立深度叙事所需的信任和空间。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和护士无暇进行深度交流。
最后,文化观念也存在一定影响。社会和医疗系统往往过度强调医生的权威性和效率,而缺乏对医患双方情感体验和深度交流的价值认知。叙事医学常被误解为一种“花边”或“情怀”,而非一种可转化为疗愈力的专业技能,导致其在资源分配上得不到优先支持。
开展叙事医学有国际经验借鉴
国际上开展叙事医学最著名的实践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将叙事医学视为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引入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系统训练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具备“叙事能力”(Narrative Competence),即认识、吸收、理解、解释和对故事做出反应的能力。
核心实践包括:深度倾听(Deep Listening)的技巧训练,教会医生如何在患者的叙事中捕捉非语言信息和隐藏的意义,并将患者视为文本进行解读。二是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 Writing),鼓励医护人员通过书写来处理自己的情感、职业倦怠和职业困境,从而提升职业韧性和自我关怀。此外,借鉴我在东南亚伙伴分享中听到的经验,将叙事工具如患者旅程地图(Patient Journey Mapping)和故事工作坊(Storytelling Workshops)引入生活方式教育、心理健康等,使得叙事能力从诊室延伸到整个健康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
在我之前的研究中,列出一份美国大学医学院开展叙事医学教育的内容。

在中国落地叙事医学正当时!
之前困难,但现在正是在中国落地叙事医学的好时机!过去,在医疗资源不充分的环境下,开展叙事医学有点早,大夫没精力,医院没动力。如今,医疗硬件资源充足,医疗机构之间对市场的竞争加剧,为传统医疗服务加温应该提上医院管理者的日程。
我认为在国内落地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系统性推进。
首先,教育端必须率先行动。将叙事医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能系统性地嵌入医学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这包括开设独立的叙事医学选修课,或将其融入到临床技能、病史采集等必修课程中,确保未来的医生具备人文底色。
其次,在医疗机构端。高层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叙事能力是医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并敢于进行激励机制的改革。具体而言,可以探索在绩效考核中纳入“沟通质量”和“患者体验”指标,赋予“有质量的陪伴时间”以价值,并为临床医生提供专门的“叙事沟通技能”在职培训,重点教授如何利用有限的问诊时间获取关键的叙事信息。
最后,鼓励跨学科合作。建立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人文学者组成的叙事医学中心或工作坊,推动叙事作为一种集体实践,而非个体行为。只有当医院将“人”的故事视为与EBM数据同等重要的“信息流”时,叙事医学才能真正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最终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带来温暖的变革。
实证医学提供了骨架和肌肉,确保了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叙事医学则赋予了这具身体以灵魂和温度,连接了专业技术与人文情怀。
真正的卓越医疗服务,在于将实证医学的严谨与叙事医学的温度有机融合,打造出“有温度的医疗”这一坚实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有意保持联系,可打赏100元,加作者好友入读者群。
我准备启动“一对一”线上咨询服务啦!
公众号文章只能高阶论道,具体建议还需要一对一讨论。
以我25年的医疗大健康行业管理经历。10年麦肯锡、埃森哲、IBM从战略到运营的咨询经验,15年同仁医疗、华润医疗、春雨医生等不同业态的一线管理经验,为企业家提供管理建议,答疑解惑。
定价为:2万元/1.5小时。圣诞特惠5折(1万元/1.5小时)下单开放到12月中旬。
有需求请在后台留言,留言中请告诉我:
1. 您是谁,在机构内的角色是什么?
2. 所在机构情况,主要经营挑战是什么?
3. 期待我提供什么建议?集中在3到5点。
我这边的工作:
1. 我会对问题认真准备,一般1-2天左右。
2. 同步会通过微信给您提供转账账户及服务协议(按需)。
3. 在您完成付款后,预约视频会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