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旅拍曾是年轻人定格爱情与远方的浪漫载体,铂爵旅拍更是凭借“旅行+摄影”的创新模式,从2014年成立后迅速崛起,让它一度成为婚纱旅拍的顶流标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11月股权冻结公告的落地、1.75亿元的执行标的、多地门店全面停业的消息,让这家巨头轰然停摆。

小李在惋惜之余不禁思考: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标杆,为何会在短短数年内陷入财务困局、口碑崩塌的境地?
这场从顶流到停摆的坠落,是企业激进扩张的孤例,还是整个旅拍行业转型期难以回避的阵痛?

公司暴雷
在小李看来,旅拍曾是承载年轻人“诗与远方”的浪漫载体,而铂爵旅拍的股权冻结公告,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行业的狂热。
今年11月,其旗下两家子公司合计110万元股权被厦门翔安区人民法院冻结三年,这并非突发状况,此前实控人及关联企业已因1.75亿元执行标的被列为被执行人。
回溯发展轨迹,2014年凭借“旅行+摄影”模式崛起的铂爵,曾是行业标杆,全球112个国家的布局、国内热门目的地的全覆盖,让它成为年轻情侣婚纱旅拍的首选。

但在小李看来,这种看似风光的激进扩张,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旅拍行业看似轻资产,实则暗藏多重固定成本:门店租金、摄影师团队薪资、跨区域服务的协调成本,每一项都需要持续资金支撑。
这种盲目铺摊子的发展模式,恰似没有根基的大厦,一旦市场风向转变,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平衡扩张与风控,铂爵的教训恰恰在于忽视这一点。
当品牌把精力集中在规模扩张上,却未能建立稳定的现金流管理体系,最终只能在财务危机中黯然离场。
这种坠落不是偶然,而是激进发展模式下的必然结果。

消费者遭殃
铂爵的危机早已显露端倪,今年7月的“放假告知书”便是导火索。
这份盖有公章的文件称因连续亏损,自7月11日起放“淡季假”至10月31日,却无视7月至10月本是旅拍行业的黄金时段。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厦门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随后证实其全面停业,多地关联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旅拍服务与婚礼筹备紧密绑定,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很多情侣为锁定拍摄档期提前数月付款预约,却在临近婚期时遭遇商家“跑路”。
售后电话无人接听、预约无法兑现、退款遥遥无期,这些遭遇不仅打乱婚礼计划,更让消费者的信任受到重创。

在小李看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或许有行业环境的客观因素,但将风险直接转嫁给消费者、漠视服务合同的行为,既违背商业伦理,更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旅拍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美好”,消费者付费购买的不仅是摄影服务,更是对浪漫瞬间的期待。
当这种期待被商家的不负责任击碎,受损的不只是单个企业的口碑,更是整个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而这种信任的重建,远比企业复苏更加艰难。

行业洗牌
铂爵的困局并非个例,近年来“韩国艺匠”关闭二三线城市门店、“唯一旅拍”资金链断裂,多个网红品牌接连爆雷,背后是整个旅拍行业的转型阵痛。
婚拍作为旅拍的高端细分领域,固定成本高而抗风险能力弱,叠加结婚率下降、消费环境变化等因素,市场萎缩已成必然。
但在小李看来,行业真正的问题在于陷入“重营销、轻运营”的误区。

过去几年,旅拍行业竞争白热化,品牌们争相砸钱进行综艺冠名、明星代言、KOL推广,却忽视服务质量与现金流管理的核心。
当市场红利褪去,过度依赖外部融资、缺乏核心造血能力的企业自然首当其冲。
而旅拍的本质是“服务+体验”,消费者愿意为美好记忆付费,但绝不能接受虚假宣传与售后缺位。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正迎来新的转型趋势,随着消费升级,年轻人更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的体验,那些“小而美”的定制工作室开始崭露头角。
它们没有大规模扩张的成本压力,能集中精力打磨服务,从前期沟通到路线定制,再到后期修图,都能提供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这恰好契合当下“拒绝模板化”的消费需求。
结语
铂爵旅拍的陨落,是激进扩张与失衡运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旅拍行业转型的警示灯。

从品牌集中爆雷到消费者维权困境,暴露的是行业“重营销轻服务”的积弊。
旅拍的核心价值始终是情感与体验的传递,未来行业洗牌仍将持续。
唯有坚守服务初心、平衡发展速度与风险控制,真正回归“体验为王”的本质,才能在市场变革中站稳脚跟,不负消费者对美好记忆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