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1月15日,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是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其中 “适”即供给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配”即主动调整资源配置满足差异化需求。适配的本质是通过提升供需匹配度,解决结构性失衡,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

▲11月9日,上海,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展区(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消费市场进入新阶段
要用数字化工具打通供需“神经末梢”
这次国常会提出,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核心是供给端能精准捕捉并满足需求端的变化,让消费从“有产品可用”升级到“用得好、用得爽”。当前消费市场已进入“品质化、个性化、场景化”新阶段,但供给端仍存在明显滞后。比如服装行业,企业习惯按季节批量生产,却忽视消费者对“快时尚、定制化”的需求,导致库存积压与缺货现象并存。这种供需错位本质是供给体系未能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企业仍停留在“生产什么卖什么”的旧逻辑,而非“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新思维。
朱克力表示,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供需信息流通不畅。企业依赖传统市场调研,样本量小、周期长,难以实时捕捉消费者偏好变化;而消费者需求分散、碎片化,缺乏有效表达渠道。比如农村市场对适老化家电的需求长期被忽视,企业因看不到明确信号不愿投入研发;一线城市消费者对“环保、健康”产品的关注度提升,但市场上相关产品仍以“概念炒作”为主,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这种信息“断层”导致供需两端“各说各话”,难以形成有效匹配。
对此,朱克力表示,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关键在于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循环。第一步是用数字化工具打通供需“神经末梢”。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企业能精准定位需求痛点,比如电商平台根据用户浏览、购买记录推荐个性化商品,减少信息搜索成本;生产企业利用AI预测销量,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让供给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朱克力提到,第二步是推动产业链“柔性化”改造。传统大规模生产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需通过模块化设计、敏捷制造等技术,让生产线具备快速切换能力。比如汽车行业采用“平台化生产”,同一生产线可生产多种车型,缩短新品上市周期;服装企业引入3D打印技术,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定制生产,降低试错成本。这种“柔性供应链”让企业既能保持规模效应,又能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为供需平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建设柔性制造工厂,形成“以需定产”的新模式。
供需适配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
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
宋向清谈到,当前供需矛盾首先体现在结构性错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普通消费品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二是供需结构不匹配:消费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但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升级。三是服务消费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其次是信息不对称与响应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难以及时捕捉消费需求变化,产品迭代速度慢。二是供应链柔性不足,无法快速响应个性化、小批量订单。再次是存在制度性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高品质产品供给。二是流通环节不畅,影响供需精准对接。
那么政府可以做什么?宋向清表示,一是做好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要制定政策规划,明确“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满足多元需求”的方向;要将增强供需适配性纳入国家战略,形成政策合力,避免市场主体单打独斗。二是构建制度与标准体系。要建立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为企业提供明确指引,促进产品质量提升;要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产品,降低选择成本;要破除制约供需匹配的体制机制障碍,如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三是提供强大的持续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引导。在财政支持方面:提供专项资金、补贴,降低企业创新和转型成本;在金融服务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为柔性制造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在产业引导方面: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向细分市场和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四是搭建平台与促进协同。既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市场需求数据、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又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协同生态,还要组织供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精准把握消费需求。五是建立典型示范制度与推广应用机制。既要培育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如柔性制造工厂,发挥引领作用,又要总结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宣讲、现场观摩等方式推广普及,还要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性供需适配生态。
宋向清还提到,供需适配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政府通过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平台搭建,能有效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健康的内生动力。下一步,企业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拥抱变化,加强市场调研,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柔性供应链,在细分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