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十如对话主题论坛:“未来之基:培养面向世界的下一代”
在全球不确定性与社会焦虑加剧的时代,教育这一命题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从竞争导向迈向幸福与意义的重建。本场分论坛以“未来之基:培养面向世界的下一代”为主题,关注教育如何帮助下一代理解复杂性、关怀人类共同命运并具备行动力,在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与“人的成长”。
当气候危机、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分化同时加剧,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生产的系统,而是社会可持续的根基。培养具备系统思维、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正在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优质教育”)的关键路径。
北山堂基金行政总裁江馨平:教育的使命,是在系统性失衡中重建人的完整
据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心力衰竭成为全球最普遍的疾病。现在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与社会体系是否仍能有效支撑人类心理与精神的健康。
当下的教育体系往往被“效率逻辑”主导,孩子们在学业成就、身体健康与心理幸福之间难以平衡。我们或许培养了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却未必培养出了能安放自我的人。
北山堂基金会正以PERMA模型(积极心理学五大支柱:积极情绪、投入感、人际关系、意义感与成就感)为基础,推动幸福导向的教育范式。这一模型代表着教育从“修补缺陷”走向“激发潜能”,从“应试教育”转向“幸福教育”,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赋能”。幸福感的提升关乎个体成长,更关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
教育的平衡也包括情绪的平衡。耶鲁大学情绪智能中心的研究成果指出,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认知判断与创造力,而情绪调节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重塑学习的时代,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与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
十如研究院秘书长、杨元龙基金项目负责人陈俊濠:引导思辨,让教育回归“系统的平衡”
教育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社会系统修复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思考从心理健康延伸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教育如何推动社会信任的再生,如何让幸福、意义与责任成为新一代教育的核心衡量指标。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