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新东方迎来32周年,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全员信。他借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努力生存,类比新东方人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希望,鼓励员工坚守初心,服务好学生与客户,展望未来事业的发展。内部信发布后引发关注,但并未收获预期的共鸣,有员工表示无法与正在旅游的老板共情,类似言论在多个社交平台引热议。也有人调侃:“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界面新闻)
树欲静而风不止,因“小作文事件”吃过大亏的新东方,再次栽在了俞敏洪的一纸“全员信”上。俞尽管是商人,但总归有些文化人的自负,那点舞文弄墨的小爱好,简直深刻在基因里,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抖落一番。只是很遗憾,俞氏“美文”似乎并不讨喜。当下社交媒介内,“俞言”之备受嫌弃,较之前些年的“明学”简直不遑多让。“南极来信”遭遇滑铁卢,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则是俞敏洪近些年在商场与舆论场内的双线受挫。这背后的因缘,属实耐人寻味。
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既是“内部信”,为何闹出了全网的大动静。很多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其实并未详究其里,而是“照单全收”了网传说法,纷纷冠以“老板俞敏洪发贺信疑遭员工吐槽”的标题,而大肆报道此事。试问,到底有多少员工“吐槽”、比例如何?对于此信,公司内部的主流意见如何?报道者有没有采访到真实的、足够样本数的员工?若是仅仅只是把寥寥几个、只言片语的“疑似员工吐槽”截图刊载、拿来说事,说服力或许是有限的。
其实,任何老板讲话,想必都会有员工嗤之以鼻、冷嘲热讽。不过是些场面话、片汤话、废话而已,真指望员工信以为真、入脑入心,本身就是幼稚了。可即便如此,“有员工吐槽”与“被员工群嘲”终究是两个概念。老俞的一纸煽情小作文尽管矫揉造作,可备不住真有某些头脑简单、情绪充沛的员工,很吃这套呢?就统计学上来说,极值、平均值、代表性,是不同的概念。而对于互联网的“内容创作”而言,唯一在意的点,就是冲突性,“以点带面”乃是惯常手法。
一本正经地对俞敏洪的全员信进行文本分析,未免是浪费时间。而诸如“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之类的讥讽,也属实有点牵强。试问,身为打工人,你是宁愿天高皇帝远,还是老板天天陪你一起卷?混迹职场,只不过是干个活、混口饭吃而已,员工从来没有和老板共情的义务。而相应的,雇佣者也从来不负有让所有员工心满意足的责任。将对“人生之不如意”的咒怨,对“梦中情司”“完美工作”的念想,化作“倒俞”的流量释放,很爽,却也很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