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高交会上,人工智能不再是屏幕后抽象的代码或云端遥远的算力,它以具象化的形态多维融入物理世界——是能读懂情绪的眼镜、助力登山的“钢铁战衣”,更是端茶送水且感知心意的家庭伙伴。
南都·湾财社记者与景顺长城研究员刘煜一同穿梭于展馆之间,进行了一场以“从云端AI到具身智能:寻找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为主题的深度探访。我们清晰看见,一条从“云端大脑”到“具身智能”的产业逻辑链已愈发清晰,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之争,正从线上延伸至人体的每一个感官。
刘煜指出,AI产业正从“云端赋能”迈向“人机共生”。过去投资焦点集中于云端算力等基础设施,这是产业的“大脑”;下一阶段的巨大机遇,在于AI与实体硬件结合,形成能感知、决策、执行任务的“具身智能”。这些设备将不再是单纯工具,而是成为人体与情感的延伸,共同构建“人机共生”新生态。
1
云端大脑:赋能一切的起点与基石
走进腾讯云展区,实时滚动的数据大屏前,相关负责人正介绍“混元大模型全家桶”。从文本生成、图像处理到世界模型构建,腾讯正打造覆盖B端与C端的AI基础设施生态。

“智能化是体系化进程。我们从基础设施层、平台能力层到应用层,构建起完整的AI赋能体系。”腾讯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面向C端的“腾讯元器”智能体创建平台,到B端的云智能体开发平台,再到音视频、数据库、专有云等底层能力,腾讯AI战略已从技术探索全面落地。
“云端大模型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刘煜点评,“过去两年是云端算力建设高峰期,未来仍需持续投入。只有云端足够强大,才能有效赋能终端设备,推动端侧AI的普及。”
谈及大模型厂商与硬件厂商谁将主导未来价值链,刘煜给出辩证视角:“二者并非简单的主导关系,而是‘融合竞合’。”他分析,硬件厂商拥有庞大存量用户,AI赋能是其重塑价值链的机遇;模型厂商也在试图定义下一代硬件入口。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谁能更精准把握“人机共生”的交互节点。
2
具身智能:从“增强人体”到“替代人力”
带着对交互节点的思考,我们走进“具身智能”的实体世界。在肯綮科技展台,刘煜亲自穿戴上一款户外运动外骨骼,轻松地迈上台阶。“它提供的不仅是助力,更是一种能力的延伸。”体验后他如此评价。

“目前它更偏向专业康养工具。”肯綮科技负责人坦言,大众认知与规模化量产仍是挑战。从专业医疗康复“破圈”至消费级运动市场,是行业寻找规模化出口的关键。刘煜表示,“外骨骼产业化路径清晰,先切入运动辅助、康复训练等垂直领域,通过技术迭代实现轻量化、降本与体验优化,最终有望走向大众消费市场。”在他看来,外骨骼的“破圈”,标志着AI从赋能虚拟世界,开始直接增强人类物理能力,是“人机共生”在身体层面的初步体现。

不远处的星灿智能展台,智能轮椅则展现了“具身智能”的另一重维度——从“增强人体”走向“替代人力”。这款能自主导航、避障,未来还可通过机械臂完成抓取任务的轮椅,已不再是简单移动工具,而是可移动的智能服务终端。
刘煜指出,这背后是银发经济赛道坚实的投资逻辑:“轮椅或机器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个赛道既要关注技术前沿性,确保产品真正解决痛点;更要重视商业模式落地性,能否在养老机构、医院等B端场景快速复制,最终走进家庭。”
3
情感交互:情绪价值成为新付费锚点
如果说外骨骼和轮椅延伸了人的体力,那么小智AI与李白眼镜的展台,则让我们看到了AI对人心智与情感的补足。
“我现在心情不好,能安慰我吗?”在小智AI展台,这句话的倾诉对象并非心理医生,而是掌心大小的智能终端。令人惊喜的是,设备立刻温柔安慰用户,并根据当下场景播放安抚歌曲。
项目负责人唐凯峰介绍,这是一款能识别20多种情绪、具备长期记忆与声纹识别的语音系统,可在不同场景提供情感反馈。这种“被理解”的体验,正是情感计算试图撬动的市场。
“这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温度的AI。”刘煜感慨。在他看来,情感计算正打开新市场——为孤独、压力、陪伴缺失提供解决方案。
“很多人认为情感交互是锦上添花,但特定场景下它是‘雪中送炭’。”刘煜分析,“人们为情绪价值付费的意愿正在提升,在儿童教育、老人陪伴、独居青年等场景中,情感价值是核心需求,而非功能性附属。它切入的是庞大而隐秘的情感陪伴市场。能记住你喜好、感知你情绪的AI,用户粘性与付费意愿会远超冰冷工具。”
从赋能身体到抚慰心灵,AI的交互入口正变得愈发细腻与个人化。这一趋势在李白眼镜上得到了更极致的体现。一副看似普通的眼镜,因内置“心理大模型”,成为随身的“心理导师”与“生活秘书”。“科技应具备温度与人文关怀。”李白眼镜创始人李照教强调。这副眼镜试图成为用户全天候、无感式AI交互入口,真正实现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融合。
“智能眼镜集成视觉和听觉两大核心信息入口,且具备全天候、无感佩戴的天然优势,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交互载体。”刘煜指出,“当AI‘大脑’与这种近乎隐形的‘感官’结合,服务边界将被无限拓宽。从投资角度看,能解决心理健康、效率提升等真实用户痛点,且具备良好硬件基因与产品思维的公司,更易在这一赛道脱颖而出。”
4
从工具到伙伴:AI产业的投资逻辑之变
回顾整场探展,从腾讯云的“中央大脑”,到肯綮、星灿的“物理身体”,再到小智AI、李白眼镜的“情感与感知”,一条清晰的AI产业化路径跃然眼前。
“我们今日走过的路线,正是AI从云端走向终端、从虚拟融入实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刘煜总结,“我们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云端基建仍在加速,端侧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未来的赢家,不仅是提供算力的公司,更是能将AI技术转化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价值产品的企业。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将是分散化、场景化、与人体和环境深度结合的存在。我们投资的核心,正是这种‘真实的技术与人的融合’。”
刘煜认为,未来投资重点,除了算力增长以外,还要关注“如何让算力更高效、更人性化地服务于人”。“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单一硬件或软件,而是‘脑-体-感’协同的生态系统。谁能更好定义人机交互新范式,谁能更精准捕捉情感陪伴等新兴需求,谁就能在未来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赋能万物的云端“大脑”,到成为人体延伸的外骨骼,再到提供情绪价值的AI助手,2025年高交会告诉我们:科技的终极命题,始终是人的延伸与超越。我们投资的已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技术催生的新型人机关系——一种从工具到伙伴的共生关系。这场人机共生的时代序曲已在深圳展馆奏响,其回声终将蔓延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摄影:毛伟军 罗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