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海里活了四亿年的鲎,比恐龙还资深,却栽在了人类手里。

它那诡异的蓝色血液,是疫苗、手术器械的安全守门员,救过无数人。
可就因这超能力,每年几十万只鲎被抽血,不少直接丢命。
如今它已成濒危物种,咱们的救命药,咋就成了它的催命符?

天生的细菌探测器
第一次见鲎,你保准觉得这玩意儿是从外星掉下来的,马蹄形的硬壳像顶头盔,身后拖条剑似的尾巴,肚子上还扎着小棘刺,活脱脱一辆迷你深海坦克。
但比长相更奇特的,是它的血,咱们哺乳动物靠铁运氧,血是红的,它在冰冷深海里另辟蹊径,用铜来扛活,血就成了亮闪闪的蓝色,诡异又好看。

这蓝血可不是中看不中用,简直是自带生化防御挂,鲎的血液里有种变形细胞,灵敏到变态:只要遇上革兰氏阴性菌,哪怕是针尖大的细菌内毒素,这些细胞立马像敢死队似的冲上去,自爆、凝固,把细菌死死封在果冻状的凝胶里。
就这保命本事,上世纪中叶被科学家弗雷德里克·邦一眼瞅中,直接改写了现代医学的检测史。

你可能不知道,没鲎试剂之前,药厂检测新药全靠兔子,一排排笼子里的兔子,挨个被注射测试样本,工作人员得盯好几天,看谁发烧,这兔肉体温计不仅慢,还老漏网。
1968年鲎试剂一问世,直接把检测效率拉满:灵敏度比兔子高十倍,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再也不用等好几天。
现在咱们去医院,心脏支架、输液导管、从小到大打的疫苗,这些往身上招呼的医疗用品,全得靠鲎试剂把关。

可以说现代医疗的安全大厦,地基里埋的全是鲎的蓝色血液。
从移动血库到绝户捕捞
工业流水线转得飞快,可鲎是出了名的慢性子:从孵化到性成熟,得熬整整十年,还得蜕十五次壳,哪步差池都活不成。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每年几十万只鲎被抓去当移动血库,麻烦就这么来了。
行业里号称有文明采血法:只抽30%的血,喂饱了再放归大海,听着挺人道,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把海洋生物从水里捞出来,塞在拥挤的箱子里颠簸运输,再插管抽掉三分之一的血,这遭罪程度可想而知。
数据最诚实:就算按规矩来,放生的鲎后续死亡率也有10%到30%。

更黑心的厂商连放生都懒得走流程,随便找片海就扔,鲎这东西认地儿,得在固定栖息地才能活,被丢到陌生海域,虚弱的它们连爬去觅食的力气都没有,直接成了海边的枯骨。
这哪是放生,分明是流放。
比采血更狠的是绝户捕捞,在我国和东南亚沿海,很多人抓鲎不是为了科研,就是为了吃,哪怕肉不好吃、没营养,也挡不住口腹之欲。

最要命的是捕捞时机,全选在鲎爬上岸交配的季节,雌鲎背着雄鲎,跟海底鸳鸯似的准备生娃,一网下去全端了,连子孙后代都没留。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北部湾还有60到70万对中国鲎,不到三十年,2019年就只剩4万对。

以前随便能看到鲎爬的海滩,现在找一天都未必见着一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急了,2019年把中国鲎的保护等级连升四级,定为濒危,再不管,咱们这代人就要亲眼看着四亿年的传奇断代。
替代方案与人工补苗
意识到闯了祸,人类总算开始补救,现在两拨人在跟时间抢鲎:一波搞替代,一波搞复育。

搞替代的科学家在死磕重组因子C,用基因工程在试管里造能代替鲎血的试剂。
这东西要是成了,就不用再去海里抓鲎了,可医疗行业的船太大,掉头太难:推翻用了几十年的检测体系,得过立法评估、安全论证、国际认证好几关,涉及的利益和技术门槛,一拖就是十年起步。
在完美替代品普及前,这几年就是鲎最危险的真空期。

这时候,搞复育的人顶了上来,在广东湛江硇洲岛,颉晓勇团队和救助基地的梁爱洲,干着女娲补天的活儿,帮鲎生孩子,再把幼崽送回大海。
2008年攻克繁育技术后,已经有几百万只人工孵化的鲎苗回归海洋。
你见过那场面吗,成千上万只指甲盖大的鲎苗,透明得像玻璃,在盆里游得欢实。

它们得在基地的育儿池里度过最脆弱的童年,长壮实点再去闯大海,这就是靠数量换希望:用庞大的投放量对抗自然界的高死亡率,一点点把撕裂的生态链补起来。
光去年年底,他们就放归了1.6万只鲎苗,多活一只,就多一分希望。
从杀鸡取卵到共生

其实救鲎的关键,不光是科学家的技术,更得靠咱们普通人的观念转变。
2021年,国家把鲎列进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情况真的不一样了,以前是有用就抓,现在大家开始琢磨怎么一起活。
在湛江的海边,这种变化看得最清楚。

湛江的潮间带是渔民挖沙虫、捡螺贝的生计地,也是幼鲎藏身处,它们躲在泥沙里,爬过会留下迷宫似的痕迹。
以前渔民网到鲎,要么卖钱要么扔了,现在不一样了,皮肤黝黑的老渔民要是误捕到鲎,会掏出小刀慢慢清理它背甲上的藤壶。

这些寄生虫像牛皮糖,拖着鲎耗体力,甚至能把它累死,清理干净,再轻轻放回水里,看着它慢悠悠游走。
就这一个小动作,比多少大道理都管用,从杀鸡取卵到顺手帮忙,这种转变才是文明成熟的样子。
就是留着我们的健康防线

鲎扛过四亿年天灾,是它的本事,现在遇上人类欲望这道坎,是真没辙,不管是实验室里造替代试剂,还是海边帮鲎清理藤壶,咱们做的这些,本质上都是在给以前的短视补课。
别觉得我们是在拯救地球,地球啥大风大浪没见过?
我们要救的,是自己脆弱的医疗系统。留住这流着蓝血的老伙计,不是为了让它们继续献血,而是为了保住现代医疗的安全根基。

要是有一天鲎真的消失了,咱们辛辛苦苦筑起来的健康防线,恐怕也离塌了不远了。
对四亿年的生命来说,人类只是过客,但对我们而言,学会和这些古老邻居共生,才是能走得更远的底气。

参考资料:
南方日报《守护“蓝血活化石”最佳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