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1
S省气象宣传科普中心是S省气象局所属事业单位。为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助力科学防范地质灾害风险,S省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在网站上开设了《科普看气象》栏目并公开征稿,以下为栏目近期收到的一篇关于滑坡与泥石流的稿件节选: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影响,我国地质灾害风险形势愈发复杂,滑坡与泥石流是我国多数地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二者均会带来严重的灾害,但破坏形式各有特点。滑坡以破坏为“精准打击”为特点,它主要通过掩埋、推移等方式作用于特定区域,虽然影响距离有限,但其力量足以让沿途建筑化为废墟,房屋可能会被瞬间淹没,道路也可能被拦腰截断。泥石流以“广泛蔓延”为特点,其携带的大量沙石如“移动的铲车”,可沿沟谷伸展至较远的地方。它不仅会冲毁、爬越甚至摧毁障碍物,还可因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发次生灾害。由此可见,相对滑坡而言,泥石流覆盖影响范围更广,破坏性必然更大。
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与降水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等情况密切相关。短时强降雨会加速渗透至土体,导致孔隙水压力骤增,土壤强度降低,极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持续性降水则会促使地面径流增多、沟谷溪流水量剧增,若坡面堆积了大量松散物质,径流汇集冲蚀就可能引发泥石流。水分渗透到土壤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雨停后水分仍在向土壤深层渗透,可能在数天后,山体内部的土壤才达到饱和状态,进而诱发滑坡。相对而言,泥石流的滞后性较弱,一旦雨停、水流减弱或消失,泥石流发生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因此,雨后天晴意味着地质灾害的风险基本解除。
此外,台风倒槽也会增加地质灾害风险。台风环流常常延伸出一条“隐形通道”--台风倒槽,能将暴雨远距离投送至千里之外的内陆山区,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条“隐形通道”通常是强盛的东南或偏南低空急流,将热带海洋上丰沛的暖湿水汽持续向内陆地区输送。当水汽抵达内陆,特别是遇到山地时,地形会迫使气流辐合抬升。如此时恰逢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激烈交锋,加速水汽凝结,形成较强降水。倒槽引起的降雨有时甚至会超过台风本体影响时的中心雨量。例如,2000年台风“杰拉华”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过时,远在江苏省的溧水受台风倒槽影响,24 小时降雨量超过 800毫米。可见,台风倒槽输送的暴雨,对内陆丘陵与平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
作答要求
假如你是该《科普看台》栏目的编辑,请参考下面的例子,指出稿件中存在的其他4处论证错误并分别说明理由。请在答题卡上按序号分条作,每一条先将错误论证写在“A”处(不超过50字),再将相应理由写在“B”处(不超过70字)。(20 分)
【例】材料中下划线标注的句子存在论证错误。
A:由“泥石流覆盖的范围更广”直接推出“破坏性必然更大”,推理不当。
B:存在绝对化断言的错误,虽然泥石流的波及范围通常较滑坡更广,破坏形式更为复杂,但具体破坏程度仍取决于地形、流速、建筑密度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1.A:由 “雨停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也随之降低”推出“雨后天晴地质灾害风险基本解除” ,推理不当。
B:存在以偏概全错误,虽泥石流滞后性较弱,但雨停后水分渗透到土壤是一个持续性过程,数天后可能诱发滑坡,不能仅以泥石流风险降低断定整体风险解除。
2.A:由 “台风倒槽对内陆山区致灾”推出“对内陆丘陵与平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 ,推理不当。
B:存在扩大范围错误,原文仅提及台风倒槽对内陆山区致灾,丘陵与平原地形不同,未必会有山脉抬升气流,使冷热空气交锋,不能直接等同威胁程度
3.A:由“预防性工程建设到位”推出 “彻底消除潜在地质灾害风险”,推理不当。
B:存在绝对化断言错误,预防性工程可增强抵御力,但地质灾害受降雨等多因素影响,无法彻底消除风险。
4.A:由 “预警频次上升、群众转移增多”推出“灾情明显加剧”,推理不当
B:存在另有他因错误,预警灵敏度提升等会导致预警频次和转移增多,并非一定是灾情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