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童传媒记者 原野
近日,教育部在接受央视采访中提到,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以下新特征:
新特征
小学在校生规模已在2023年达峰
预计初中2026年达峰
高中2029年达峰
大学学龄人口2032年达峰
其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在2023年达峰,这一数据对应的是2016—2017年出生的儿童(6年后进入小学),彼时正值“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的生育小高峰(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2017年1723万)。
根据我国现行学制(小学6年制为主,入学年龄一般为6周岁),小学毕业年龄通常为12周岁,意味着从出生到12岁这一长达12年的时间跨度,构成了婴童行业消费周期的核心阶段。对于婴童行业而言,这12年的成长黄金期是用户生命周期最完整、消费需求最密集的阶段,更是建立品牌忠诚度、培育长期消费关系的关键时期。
据中童研究院统计数据,当前我国0—12岁儿童总人口规模约1.7亿,这一庞大群体构成了婴童消费市场的人群基础。1.7亿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其背后代表着超亿级家庭的持续消费投入、覆盖12年成长周期的多元化需求,以及随着消费升级不断释放的巨大市场潜力。从生命早期的奶粉纸尿裤到儿童期的营养食品和各类用品,从基础生存需求到品质发展投入,每个年龄段都对应着差异化的消费场景与千亿级细分市场。

例如,生命早期(0—3岁)是人体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黄金期(体重、脑容量快速增加),也是家庭育儿投入最集中的阶段,核心需求聚焦于“全面营养、健康安全”,产品具有高频次、高安全性要求与强功能导向特征,是我们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窗口期。
而针对儿童早期(3—6岁)和中大童(6—12岁)两大类群体,需精准把握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如骨骼发育、脑视发育)、心理需求(如自主意识、社交认同)与家庭消费动机(如安全焦虑、教育投资),通过“适龄设计+功能创新+情感共鸣”的组合策略,满足基础刚需,创造附加价值。
当然,对于母婴行业来说,最核心依然是“0-3岁婴幼儿”群体,对应的则是近3年的出生人口为2022年956万、2023年902万,2024年954万。3年2800万的消费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量市场,更是未来3—12岁延伸需求的用户储备池。
新生儿数量依然是婴童产业未来生命力延续的基础变量。因此,面对出生人口持续放缓的趋势,全国各省(市、区)围绕生育支持推出一系列政策,覆盖生育津贴、产假/育儿假、托育服务、育儿补贴、住房与教育支持等多个维度,旨在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
例如,前不久,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称,截至11月1日,全国预计将有25个省级行政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行生育津贴直达个人账户便民措施。目前,仅北京、天津、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新疆等地区尚未全面实施,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注:部分地区针对不同申请途径、申请单位和人群等,存在即可发放至单位,也可发放至个人的情形。
生育津贴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是对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工资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其本质是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给生育女职工的产假工资。
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是由医保部门审核通过后直接将资金打入女职工个人账户,流程更直接、中间环节更少,通常到账速度更快。综合来看,各地推行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正是基于其流程更高效、资金更安全、女职工权益保障更直接等特点,将其作为刺激生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又例如,今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围绕生育、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核心环节推出15项具体举措,系统性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既包括生育补贴制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等经济减负措施,也涵盖育儿休假权益保障、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儿科医疗资源扩容、多子女家庭住房优先配租及交通指标倾斜等全周期服务,着力降低家庭综合养育成本。
同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务实有效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从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升青年发展及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等维度,提出30条细化举措。其中特别明确,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职工可在国家规定婚假基础上延长至15天,通过延长婚假助力青年婚育衔接。
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十条措施》,以简洁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回应家庭需求——将婚假延长至20天,产假延长至188天,通过延长关键生育假期,为家庭生育养育预留更多时间支持,强化生育友好导向。
可以预见,在国家统一生育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的叠加补贴政策,通过经济补贴、时间保障、服务优化等多维度的直接激励,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合力,对提升未来生育意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