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化办学进程中,探寻基于文化内涵发展的共融路径,可避免出现偏重扩大规模、加快速度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通过深入挖掘集团各校的优势资源,促进集团化办学的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依据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的“荷”形象,深耕以“荷文化”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发展之路,成功从1个校区发展为4个校区的教育集团,探索出以下3条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共融路径:
其一,形象融合,让文化标识一以贯之。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隐于校园的楼宇草木之间,显于师生的一举一动之中。集团各校的文化共融是发展的必然路径,却绝非一日之功。4个校区均将“荷”这一形象以不同形式呈现于校园之中,采荷校区以白绿相间的巨幅墙绘描摹了荷花、荷叶、莲藕蓬勃向上的生长画面;双菱校区以荷叶绿为主色调,用拱形拉网等外墙构件表达荷花的灵动;钱江校区正大门的广场上,三幅荷花地雕栩栩如生;新城校区的文化长廊顶上悬挂着粉绿渐变的彩条布,随风飘荡,犹如水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各个校区时时可见的“荷”元素,不断唤醒着集团共同的文化属性和美好的办学愿景。
其二,课程融通,让特色课程守正出新。集团化办学尤其要重视基于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传承与创新,让集团各校在课程建设中得以融会贯通。我们致力打造“荷文化”视域下的传统美育课程,开发了以竹笛、剪纸、书法为特色的荷美校本课程,将它们分别融入音乐、美术和语文等国家课程。每天,4个校区时时都会响起笛声,飘来阵阵墨香,廊道或场馆中处处可见剪纸和书法作品。同时,集团各校均因地制宜打造了共享美育空间,例如采荷校区的笛韵馆,以各式各样的竹笛结合著名演奏家的介绍,激励着孩子们吹奏竹笛的兴趣与热情,新城校区的褚遂良书法艺术馆,将古代书法名家碑拓珍品展示区、宋韵美学传习馆、书法教室和图书馆融为一体,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特色课程的文化场域,融通的不仅是美育课程的多元学科实践,更是集团各校交流融合的互促共进。
其三,活动融洽,让师生发展相得益彰。学校文化是通过师生日复一日的具体行动来创造的。集团各校想要达成深度融合,必须以丰富多彩的集团师生活动来促成:首先,以集团大型会议、外出参访等形式,定时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召开集团化办学的计划解读、工作总结等会议,让教师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求;其次,架构集团教师研训机制,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阶段性地开展跨校区研训活动,组织各校教师聚焦教育改革的重难点展开交流研讨,让集团各校教师共谈一个话题,共赴一个目标,共建一个团队;最后,打造集团学生实践活动品牌,设计大手拉小手入学礼等跨校区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交到更多的朋友,走向无限可能,迎接美好未来。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5版
作者:鲍海淞
上一篇:在艺术与教育之间让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