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十五周年大会暨2025年工作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0所对口支援高校与塔里木大学共聚一堂,总结十五年携手砥砺的办学历程,谋划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为服务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

会议现场。塔里木大学供图
十五年来,在教育部统筹推进、兵团党委高位推动和10所对口支援高校倾情相助下,塔里木大学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学院由10个增至21个,学科门类由7个扩展到11个,本科专业由34个增加到94个;硕博士学位点从7个拓展至35个,2018年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成为南疆首个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目前已建成3个博士点,迈上省部共建高校新台阶。
“15年对口支援,各高校‘栉风沐雨’、倾情投入,塔里木大学在很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张爱萍在会上表示,学校从一所“又小又弱”的高校,成长为在校生达3.5万余人的区域骨干大学,综合排名由全国636位跃升至307位,实现了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
这场深度对口支援,不仅重塑了塔里木大学的学科格局,更为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与科技动能。农学学科进入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名单,农业科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园艺学、畜牧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3个院士工作站先后落户塔大,“塔大胡杨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让这所“沙漠学府”在西部高等教育版图上愈发醒目。

支援高校与塔里木大学签署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塔里木大学供图
在人才培养上,塔里木大学以“胡杨精神育人”,始终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牢牢锚定在边疆大地。越来越多的“新时代胡杨青年”选择将人生理想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校园”“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高校身份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单位,成为“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生动注脚。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的心血与担当。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援疆教师杜颖表示,通过此次大会,更全面地感受到十五年来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她说,下一步将依托浙大医学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平台,继续加强塔里木大学医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不仅要把临床教育体系建得更扎实,还要提升医学研究的临床导向性和前沿创造性,为兵团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在服务南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一线,对口支援同样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援疆教师杜明伟介绍,未来将重点在科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推动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及兄弟院校联合申报项目、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农业科技领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培训等方式培育青年教师队伍,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把更多高素质人才留在南疆,把更多科研成果用在田间地头、用到产业一线”。
作为兵团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塔里木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角色愈发凸显——从零起点开办医学、纺织服装、网络安全、乌尔都语等专业,到主动对接纺织服装产业、民生医疗需求、国家安全战略和“一带一路”语言基础;从服务南疆棉花产业、特色林果业,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塔里木大学用一张张成绩单,书写着“扎根南疆大地办大学”的时代答卷。
站在新的起点上,塔里木大学也清醒地看到,距离“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依然紧缺,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依旧繁重。未来五年,学校计划继续加大博士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在已柔性引进多名院士和高层次专家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精准输送”方式,补齐800名博士教师缺口中的重要一环。
“‘十五五’时期,是塔里木大学加快建设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的关键期。”塔里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闫祥林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更高标准谋划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充分用好10所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资源,在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兵团和南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把党中央和教育部、兵团党委的殷切嘱托,把对口支援高校的深情关怀,转化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兵团实践、南疆实践中展现塔里木大学更大的作为”。
十五载携手同行,胡杨更见根深叶茂。面向未来,塔里木大学将在“援疆精神”与“胡杨精神”的交汇中继续汲取前行力量,用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新时代戍边人,续写教育兴边、科教强边的新篇章。(潘许 赵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