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毛乌素沙地寒意渐浓,但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村民李先生心里却格外暖和。他刚送走那辆白色的“流动的医院”车,车上的医生为他测了血压、做了心电图。“我这高血压十几年了,以前去旗里复查,孩子开车来回一趟大半天。现在好了,医生带着设备到家门口。”李先生摸着胸口笑道,“有一回我数据偏高,卫生院的医生通过协同门诊,联系旗里专家帮我调整了用药,太方便了!”
“流动的医院”项目为10个嘎查村卫生室配备了医疗服务车,将定期的巡回诊疗服务直接送到农牧民家门口。过去,偏远农村牧区的群众看病,需要长途跋涉。如今,优质的医疗服务已近在咫尺。随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扩建、蒙医综合医院北院区改造、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新建改建,医疗服务的“网底”越织越密。更让人踏实的是,乌审旗为14家医疗卫生单位投入3770万元添置了25台紧缺设备,远程医疗系统覆盖了8个苏木镇卫生院和23个村卫生室。智慧医疗系统如同一位“隐形助手”,已完成AI辅助诊断超96万次,病例规范率高达96.86%。
“现在不用出远门,就能让北京的专家看病,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乌审旗人民医院的“北京专家门诊”外,居民王建军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的母亲因多年旧疾,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得到了解放军总医院专家“面对面”的诊治。这份便利背后,是乌审旗5所公立医院与16家三甲医院的紧密合作;乌审旗人民医院成为解放军总医院远程诊疗中心成员,乌审旗蒙医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也与西安、榆林等地的知名医院“联手”……
截至目前,697位知名专家先后来到乌审旗,开展诊疗近2万人次,实施手术1000余例。这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疑难杂症,更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内化为本土医疗队伍的自生能力,挂牌成立的18个名医工作室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乌审旗博士工作站,正成为本土医疗人才的“孵化器”。
在苏力德苏木卫生院,医生刚为一位牧民做完心电图,图像即刻传至乌审旗人民医院。几分钟后,诊断结果回了过来:“窦性心律,无明显异常。”患者松了口气:“省了往返旗里的时间,还省了路费。”这正是乌审旗荣获全国“优秀案例奖”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果——群众在基层拍的片子、做的心电图,能即时得到旗级专家诊断。而资源下沉更体现在“人”上:医共体累计选派24名专家长驻基层,派出医务专家356人次。村医马大夫说:“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心里没底,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更安心了。”
在全区首家智慧共享蒙药房,药师正为一位老人调配蒙药制剂。“这是第七次来取药了,家门口就能抓到蒙药,省了往返奔波。”老人说。药房里,77种蒙药制剂已惠及近两千人次,全旗还建成了5个优质型中医馆(蒙医馆)、4个示范型馆和28个嘎查村中医阁(蒙医阁)。
乌审旗的医疗服务不仅关注“治病”,更注重“暖心”和“普惠”。在公共卫生领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71支,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5.8万份,成为百姓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在“一老一小”关怀上,托育服务总托位数达985个,累计发放二孩三孩等各类补贴超144万元,有效缓解了“带娃”难题。同时,全旗还建成了4家医养结合机构,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从一辆辆穿梭在草原的“流动的医院”服务车,到屏幕上与名医“面对面”的远程诊疗,从家门口就能抓到的蒙药,到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的嘘寒问暖……乌审旗正用一个个具体数字、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将“人民健康”细化为每一位普通群众触手可及的便利与安心。(吉劳、陈薇、伟勒斯庆、孟明霞)
来源:乌审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