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邓桂明 赵瞳铱
10月3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湘雅基础医学院承办的2025湘雅基础医学教育论坛在长沙拉开帷幕。国内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化赋能基础医学教育及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的盛宴。
三所学院获颁证书

论坛现场,“专业西行”启动会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慕课西行办公室为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第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颁发“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西部行-智慧专业西行”证书。
这三张证书,不仅是对三所学院过往合作的肯定,更标志着东西部医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迈入深度协同的新阶段。未来,三所学院将通过联合教研、系列分享会、共上一堂课等多样化活动,让优质智慧课程跨越时空,为跨区域教育协同搭建坚实的桥梁。
十年援疆:从“一人行”到“团队协作”,种下“带不走”的人才根
时间回溯到2015年10月,中组部选派的援疆干部、湘雅基础医学院副教授黄河,背着装满教学资料和科研笔记的行囊,踏上了前往新疆医科大学的路。彼时,他的身份是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肩上扛着帮助当地教师攻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难题的重任。
“刚开始接触时,不少老师对申报流程、标书撰写要点一知半解。” 黄河回忆,为了帮大家尽快上手,他不仅自己开了二十四场专题讲座,逐字逐句修改每一份申报标书,还依托中南大学的“人脉资源”,邀请国内顶尖的国家杰青、院士赴疆指导基金申报和科学研究;邀请湘雅资深学者,对标湘雅优秀标书,手把手教老师们改进申请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推动下,2017年,新疆医科大学成功获得8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下该校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地区基金80项,该获得数位列全国高校排名第四。2018年,该校面上项目创下历史新高,获得6项,成为全疆面上项目获批最多的单位。此外,重点项目取得零的突破,张文宝研究员申报的 “丝氨酸蛋白酶和补体对包虫-宿主界面微环境的调控及病理形成机制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得的首个医学重点项目。
从2017年9月起,湘雅基础医学院的援疆队伍从“一人行”变成了“团队上”——多位骨干老师相继接过接力棒,赴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担任副院长,聚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对口援疆协调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援疆不是简单‘输血’,更要帮当地‘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这是所有援疆老师的共同信念,也是他们行动的指南。
2019年,闫杰(中)带队参加全国教学竞赛,新疆医科大学马红老师(右)获二等奖

2019年4月,湘雅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副教授闫杰到任后,一眼就看到了新疆医科大学学科建设的“短板”。他一边推动学院获批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遗传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一边着手“育苗”。
针对法医学专业老师短缺的问题,他组建导师团队并亲自带教,共培养出5名博士,其中2人毕业后直接留在该专业任教,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年,他还带队参加全国法医学教学竞赛,新疆医科大学的马红老师最终斩获二等奖,这也是该校在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孟凡明为法医本科生作职业思想教育讲座

如今,第五位挂职副院长、湘雅基础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系副教授孟凡明,正以更系统的方式推动援疆工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系统优化学科布局,改进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流程与服务机制,强化科研成果培育和管理,这些努力使得学院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立项连续突破,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与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法医学专业建设也迈出了关键步伐。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系列突破,从举办科普大赛、获批重点实验室,到同年斩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到一级硕士点成功获批并首次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展现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
智慧搭桥:从“线下走访”到“云端牵手”,让知识跨越千里
“以前想跟湘雅的老师交流,得等他们来新疆,或者我们去长沙,来回要花好几天。现在不一样了,打开电脑就能‘面对面’上课、研讨。” 新疆第二医学院一位教师的感慨,道出了湘雅与新疆院校合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湘雅基础医学院与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第二医学院的交流从“线下偶遇”变成了“常态互动”。2024年12月,新疆第二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郭玉婷带队到湘雅调研,双方围绕实验室建设图纸、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一聊就是一下午;今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林晨率队来访,基础-临床整合课程开发、科技援疆项目推进、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议题,成了双方探讨的“热点”。
线下交流越走越近,线上合作也按下了“加速键”。今年8月以来,三场线上活动接连开展,让智慧在云端流动,让知识实现跨区域共生。
中西部基础医学院课程思政西部行线上交流会

8月20日,“胡杨映初心・杏林育新人——中西部基础医学院课程思政西部行交流会”在线上开启,中南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第二医学院等6所高校的 300 余名教师“云端相聚”。新疆医科大学的6位教师分享的真实案例,让不少人红了眼眶:有人坚守科研一线,探索噬菌体疗法为患者带来希望;有人扎根天山牧区,用脚步丈量每一片草原,守护牧民健康;有人执着于渐冻症研究,在医学难题前永不言弃……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医学教育与西部精神、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8月26日,“红石榴同心 智慧西行——中西部基础医学院课程建设西部行线上交流会”如期而至。中南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第二医学院三校教师围绕数智化教育的“构想、建设与应用”展开热烈讨论:“怎么用 AI 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如何通过数智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智慧课程建设要注意哪些细节?”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不少实用的“金点子”。
三校师生同上一堂云端组胚课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9月29日那堂“肌组织”云端组胚课。借助同步课堂网技术,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黄河教授、新疆医科大学廖礼彬教授带领不同地区的师生“同屏学习”:课前提问激发兴趣,课中实时互动答疑解惑,随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屏幕这头,长沙的学生举手提问;屏幕那头,新疆的学生认真记录;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实时弹出的弹幕,让“异地同堂”变成了现实。这堂课,不仅是“智慧西行”的破壁首航,更标志着东西部高校在基础医学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正式落地生根。
守正创新:从“资源输送”到“协同共生”,构筑医学教育新生态
“从抗战时期湘雅西迁,到如今推动‘专业西行’,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刻在湘雅人骨子里的使命。”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武明花的话,道出了湘雅十年援疆的初心。
十年间,湘雅基础医学院的援疆模式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单向资源输送”,到后来的“帮当地培养人才”,再到如今的“数智化协同发展”;从“线下点对点帮扶”,到“线上全方位交流”,再到“三校共建教研共同体”。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湘雅正用行动诠释着“担当”二字。
“数智化不是把传统课堂搬到线上,而是要对教育生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重塑。”武明花强调,数智化的核心是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赋能”转变。未来,湘雅希望与更多院校合作,探索智能技术融入教与学的路径,构建“可感知、能交互、善进化”的未来教育新范式,让教学更精准,让学习更个性化,为每一位有潜力的学子打开成长之门。
中南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张柯表示,依托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图谱与智慧课程,三校将推动教学资源、教研成果跨区域共享,组建跨区域教师教研团队,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教学诊断。“这不是简单的‘内容共享’,而是要升级为‘认知协同’,一起打造面向未来的医学知识体系。”
湘雅基础医学大模型

据了解,“智慧专业西行”项目有两大创新点:一是技术驱动,以“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图谱”为核心,结合AI技术,把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动态关联行业需求与研究前沿,让培养方案更贴合实际;二是机制创新,组建跨区域实体化教研团队,围绕课堂痛点、教学难点开展协同教研,就像那堂“肌组织”云端课,就是新机制活力的生动体现。
湘雅基础医学院智慧课程建设

展望未来,湘雅基础医学院的目标清晰而坚定:短期内,将组胚、病生等核心课程的共建模式做深做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研、学、AI赋能”数字化教学改革方案;中长期,把这一模式拓展到基础医学更多领域,吸引更多院校加入,共同构筑开放、协同、智慧、共享的医学教育新生态;最终,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贡献湘雅力量。
十年援疆路,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从湘江之畔到天山脚下,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与新疆医学院校的故事还在继续,“专业西行”的脚步将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在促进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的画卷上,留下更多鲜活而厚重的印记。
(图片均由湘雅基础医学院提供 )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田从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