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年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暨“百园百校万企”成果转化对接行动在海安启幕。这场由工信部火炬中心指导的高规格活动,聚焦锦纶纤维、电工电气等地方优势产业,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更是展示海安近年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成效的一扇窗口。从“单打独斗”到“系统作战”,海安正以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驱动县域发展动能澎湃。
系统布局“聚合力”,
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
海安改革的核心,在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转变。作为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海安紧扣“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构建了“1+3+N”的改革框架,即以打造更高能级科创新城为核心,以教育提质、科技赋能、人才引育为三大支撑,系统布局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N项重点任务。
这一系统性构思在2023年底落地的《关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得以具象化。海安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发改委、教体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十余个关键部门协同发力。在这里,不再是教育办教育、科技搞科技,而是目标同向、力量同频。这种整体推进的运作机制,为后续的资源聚合与效能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安首创“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将产学研合作从“面对面”升级为“肩并肩”。50个部门主动化身“科技红娘”,围绕帮助企业“联姻一所高校、引进一名专家、实施一项产学研合作”等“七个一”目标,带着企业出的“考题”,奔赴全国高校寻专家、谈合作。3年来,累计走访企业超4000次,促成产学研合作526项,用机关的服务热情点燃了企业的创新热度。
载体筑基“强引擎”,
推动产学研无缝对接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让初创企业轻装上阵。”江苏畅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的感慨,源自今年1月与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签订的能源智慧管理技术转让合同。这种模式直击科技成果转化“成本高、周期长”的痛点,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屏障”。
推进科技成果“先尝后买”的改革实践背后,折射出海安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为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最后一公里”,海安已连续12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高校海安日”“企业高校院所行”等系列活动,拓展大院大所合作矩阵,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台”迈向“生产线”。
不久前,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内,一场关于“功能纺织品与先进纤维”的对接会气氛热烈。企业代表与科研人员围坐探讨,技术难点与创新方案激烈碰撞。“这样的精准对接,让我们的研究能‘听见炮火声’,真正实现‘研以致用’。”院长陆洪彬感慨道。
目前,海安已与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建了12家产业研究院。这些“家门口”的引擎,既是技术攻坚的“先锋队”,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在这里,“编制跟着人才走”的柔性引才机制破解了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困境;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正如在海安太原理工大学产业研究院与企业间“双向奔赴”的高层次人才徐亚萌所言:“‘双轨制’解决了我们‘体制内不敢闯、体制外不安心’的顾虑。”
通过这套“机制+平台”的组合拳,海安将分散的创新要素凝聚成强大的协同力量,让产学研融合从“物理相加”迈向“化学相融”。
机制创新“活血脉”,
贯通人才与转化双通道
有了平台载体,更需要灵活的机制作为“润滑剂”和“催化剂”,让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耦合。
“从技术难题到产业突破,往往只差一座桥梁。”海安科技镇长团团员李波波对此深有体会。她在走访江苏博联硕公司时,敏锐捕捉到企业焊接技术的瓶颈,随即牵头组建高校专家团队攻关,预计帮助企业年增营收800万元。自2012年以来,135名科技镇长团成员以“精准对接、接力服务”为使命,累计促成产学研项目130余项,成为穿梭于高校与企业间的“科技红娘”。
这种“桥梁”作用也深度嵌入教育体系。在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2026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大四学生余建军刚向心仪企业递交了简历。“虽然我家在江西,但海安的发展前景和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我打算留在这里发展。”该校副校长沈超介绍:“我们提前走访企业,了解用工需求,招聘会现场还特设就业指导专区,通过一对一沟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这种“校企协同、育人助企”的模式,确保了培养的人才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与此同时,海安籍人才的回归进一步放大了“以才引才”的聚合效应。毕业于东南大学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吴树谦,曾担任多家跨国企业的技术负责人。2022年,受家乡发展环境和政策吸引,他回到海安创办艾维希开特精密科技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连接系统的研发与制造,成为全球少数具备整套系统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作为东南大学校友会海安分会会长,吴树谦还积极组织校友专家走进本地企业,推动技术对接与人才培养,形成“引进一位人才、带来一批团队”的良性循环,逐步构建起“雁阵效应”。
从精准引才到悉心服务,从本土人才“雁归”到“以才引才”链条延伸,海安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如今,越来越多的“吴树谦”正选择海安、扎根海安,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与发展传奇。 王寅 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