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时期,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年均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8:1。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全省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油料产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0万亩,广大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把主推品种和高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2025年5月18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油菜。
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人以上。2021年以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四年获评“好”等次。
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专班化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产业集群10个、产业强镇65个,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山地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参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夏秋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主产区。

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基地。
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圆满完成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首个粮油试验基地落户贵阳,自主选育的油研2020、威芋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品种,三穗鸭、关岭牛等16个地方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集中攻关农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改进一批适宜丘陵山区的新农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年均增长3.4个百分点,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全省农业科技贡献进步率61%。
“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2.1%、57.9%和93.4%。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额彩礼、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治理,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四射,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2025年8月16日,人们在从江县刚边壮族乡三联村稻田里参加抓鸭子趣味活动。
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全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创新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全省无经营收益村实现动态清零,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158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468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杨小友
编辑 陈美伊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