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京东挑起的外卖大战,最先把饿了么给“送走了”。
更魔幻的是,美团这边的感谢陪伴,居然把饿了么送上了热搜!

前段时间,饿了么要改名“淘宝闪购”,美团闻声而动,在自家 APP 里单方面为这位老朋友举办了一场感谢陪伴的“致敬专题”活动
告别信写得挺感人,抬头一句“亲爱的蓝”,是在告别谁已经很明显了。
到底咋回事呢?往下看
今年 11 月初,不少用户更新饿了么 App 后,发现图标上多了“双 11 淘宝闪购”的字样。
更直观的变化在街头,上海的外卖小哥早在 10 月就开始换工作服,标志性的蓝色工装,换成了“橙色+黑色”的新样式。

不过,目前改名还处于灰度测试阶段,只有部分用户能体验到。

核心服务没变化,还是“外卖放心点,美食准时达”,饿了么的配送团队也全盘承接了淘宝闪购的订单。

但一个活了 18 年、国民度拉满的品牌说改名就改名,还是让很多人不理解。
有网友表示:“饿了么多好记,打开就知道该吃饭了,改成淘宝闪购谁知道这是干啥的?”

其实,这波改名根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阿里下的一盘大棋。
背后的逻辑说穿了很简单:饿了么这个名字,已经绑死了它的发展天花板。
2009 年,上海交大宿舍里诞生的“饿了么”,名字精准到极致。
一听就知道是点外卖的,广告词也是家喻户晓。这在早期帮它快速占领市场,但十几年后反而成了枷锁。

你想想,家里缺卫生纸、孩子发烧要感冒药、想给对象买束鲜花,你会首先想到打开饿了么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饿了么就约等于吃饭,不是买日用品的地方。
说白了,用户心智很难扭转,这种“只能点外卖”的刻板印象,让饿了么在即时零售赛道走得并不顺畅。

而现在的市场早就变了,疫情后大家习惯了“30 分钟送货上门”。
即时零售成了千亿级赛道,不仅能点饭,还能买生鲜、药品、百货,万物皆可闪送。
而美团早就靠“美团闪购”抢占了这块市场,京东外卖也杀进来分蛋糕,饿了么如果还困在“外卖”里,迟早被淘汰。

所以阿里这波操作,就是要把饿了么的配送能力,和淘宝的流量优势绑在一起。
饿了么最值钱的不是“饿了么”这三个字,而是它覆盖全国的数百万骑手、成熟的调度系统,还有和百万商家的合作关系。
淘宝的优势不用多说,有 8 亿多月活用户的巨大流量,但就是即时配送能力有点拉胯。

其实,这是阿里的战略整合,将二者强强联合。
把饿了么从独立外卖平台,变成淘宝生态里的“履约基础设施”,相当于给淘宝装上了“即时配送的腿”。
既能抢即时零售的蛋糕,又能巩固阿里在本地生活的地位,这样才能和美团和京东大战三百回合。

所以,淘宝要从单纯的购物平台,转型成“30 分钟送万物”的生活服务平台,饿了么改名就是关键一步。
说到底,饿了么的更名不应被视为一个结局,而更像是即时零售赛道进入新阶段的信号。
市场竞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当平台之间在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上持续竞优,不断向上,我们作为用户,才能真正成为这场进步中最持久的受益者。
参考资料:
美团APP、微博,公关界头条、第一财经
编辑: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