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环球锐评
编辑I环球锐评

前言
哈喽大家好,我是环球哥,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分享的是美国天价医疗账单的克星到底是福音还是韭菜收割机!
对在美国生活的人来说,深夜小巷的脚步声、恐怖片里的地下室大门,都比不上医院账单上的数字提神,那些毫无逻辑的医疗代码和天文数字,能瞬间击碎旅行计划、换车梦想,堪称现代版财富克苏鲁。
这头账单怪兽每年都在膨胀,而上周五华尔街传来消息,米利曼公司推出了两款对冲医疗通胀的ETF,号称既能驯服怪兽,还能让人借势赚钱,这听着就像治感冒还能顺便学会飞的神药,到底是救星还是陷阱?我们今天扒个明白。


华尔街推出的“神器”
先认识下推出这款“神器”的米利曼,它可不是靠元宇宙炒作的新手,而是有近80年历史的精算扫地僧,保险公司的保费标准、大企业的员工医疗福利预算,都要靠它的数学模型算明白,手里攥着美国人生老病死成本的核心数据。
这次它申报的两款ETF“医疗通胀护卫舰”和“加强营”,光名字就透着安全感,但别急着下单,先搞懂它的运作逻辑,用个养猪的例子就能说明白。
你怕猪饲料涨价,米利曼通过分析大豆产量、天气等数据,预测饲料涨30%,然后帮你做个年收益目标40%的基金,抵消成本还能小赚,本质就是用投资收益对冲生活成本上涨。

放到医疗领域,米利曼的底气来自健康趋势指南,这套系统整合了6000万美国人的真实理赔数据,比英国总人口还多。
通过这些数据,它能精准预判明年核磁共振多少钱、阑尾炎手术涨多少,甚至某种降压药的价格走势,就像给医疗通胀装了听诊器。
以前这套内部机密只给保险公司用,现在打包成ETF卖给普通人,基金里会混搭股票、债券甚至另类投资,唯一目标就是收益跑赢它预测的医疗通胀率。

单看逻辑,确实戳中了美国人的痛点,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美国的医疗成本已经夸张到什么地步。
ETF是解药还是“止疼片”?
“叫救护车花几千美元”不是都市传说,而是日常,2025年凯撒家庭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年均医保费涨到26860美元。
员工自付部分超6800美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相当于两三个月房贷,更吓人的是普华永道预测,明年医疗支出要涨9%,是整体通胀率的3倍,完全是脱缰的野马。

退休人群更惨,富达投资的数据显示,65岁夫妇退休后要准备31.5万美元医疗费,这还不包括养老院费用,要是需要长期护理,百万账单很常见,不少人的401K退休金,一半都要上供给医院,环游世界的梦想只能先靠边站。
这么高的成本,根源主要在三点,第一是药价刺客,FDA刚批的阿尔茨海症疗法亦可安,一个疗程8万美元,靶向药动辄几十万,疗效好但价格能直接把人逼到绝境。
第二是慢性病泛滥,CDC数据显示超60%美国成年人有慢性病,相当于家里装了个永不关机的计费器。

最荒谬的是第三点,定价混乱,同个手术,A医院收5万,B医院能要15万,医院、保险公司、PBM机构层层加价,患者根本没议价权。
上个月美国政府差点停摆,核心争议就是要不要延长医保补贴,可见医疗问题已经绑住了美国的政治和钱包。
看懂了这头“怪兽”的可怕,再回头看米利曼的ETF,就会发现不对劲,我想起个故事,小镇面包店老板乱涨价,有人推出面包涨价期权,说面包涨得越狠你赚得越多,镇民全疯抢,却没人问“为什么老板能随便涨价”。

米利曼的ETF就是这个期权,它根本没打算解决医疗贵的问题,反而默认这是常态,把大家的痛苦变成了投资标的,就像家里漏水,它不给你修屋顶,反而卖你雨水越多收益越高的产品,本质是金融版止痛片,治不了本还可能上瘾。
更危险的是激励机制,要是这两款ETF做到上千亿规模,高盛、贝莱德肯定会跟风推出同类产品。
当数万亿美元都在赌医疗涨价,基金经理的奖金就和医疗通胀绑死了,要是明年医疗只涨3%,基金业绩就会扑街,他们会推动医疗改革吗?大概率不会,反而会默许甚至暗推成本上涨。

就算你接受与魔共舞,这款产品对普通人也不友好,首先是费率高,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管理费预估0.6%-0.8%,是指数基金的20多倍,没赚钱先被扒层皮,其次是风险错配,医疗账单是刚性支出,基金收益却跟着股市波动。
比如明年你家人做手术花了2万,本指望基金赚回来,结果赶上经济衰退,基金亏了20%,这不就是雪上加霜?
对管理千亿资产的保险公司来说,这是风险管理工具,但对健康账户只有几万块的普通人,这就是把精密仪器当玩具用,风险根本扛不住。

华尔街这套操作早就玩过了,佛罗里达的巨灾债券,飓风来了投资者血本无归,航空公司的暖冬期权,天不冷就赔钱,他们最擅长把天灾人祸量化成金融产品,自己稳赚佣金,普通人却在用血汗钱赌运气。

结语
说回米利曼的ETF,它确实是商业天才的创新,精准抓住了市场痛点,但也暴露了美国社会的无能,解决不了问题,就把问题变成生意。
短期来看,它可能会遇到推广难题,但只要医疗通胀不降温,政客还在扯皮,这种从痛苦里赚钱的产品就永远有市场。
它会先吸引有巨额医疗负债的企业和保险公司,然后是富裕投资者,最后经理财顾问推销,普通中产可能也会在退休账户里买点图个安心。

到时候我们会看到荒诞的一幕,一边是家庭为账单发愁,一边是金融精英在交易室里对冲这些痛苦,再用赚的钱买高端医保。
技术能让聪明人更高效,但没法让冷漠者变温暖,华尔街总能给出聪明答案,比如用ETF对冲风险,但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善良答案,如何让药价降下来,如何让医保覆盖更全,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看病。
如果你是美国投资者,记住它只是投资工具,不能替代医保,如果你是旁观者,要明白,真正的民生难题,从来不是靠一款金融产品就能解决的,那些藏在交易代码背后的民生温度,才是最该被重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