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秀峰路是市民黄女士通勤的必经之路。今年,她发现许多路口的信号灯放行在早晚高峰有了一些变化。“我发现在车很多、需要排队等红绿灯时,手机导航显示绿灯读秒结束后,路口的绿灯还是亮着的,路口也有执勤人员站岗。”她说,“这给了我们更充裕的通行时间,不用那么着急忙慌了。”
深圳作为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举办地之一,赛事期间车流大幅增加。兼顾参赛人员便捷性与市民出行舒适度,是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研究的重点课题。记者11月17日获悉,从今年2月起,深圳交警逐步探索前端感知、基于互联网数据进行信号灯配时、数字绿波、“视频+AI”、大模型自动生成配时方案、智能网联等6类智能信号灯控制应用场景,在无感中,既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又满足市民通行需求。
信号智能调控的背后,是科技的探索。深圳交警让红绿灯会“思考”,城市交通正从“车看灯”向“灯看车”转变。

“交通指挥官”自主感知、智能决策
“深圳道路上有很多设备,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交管部门安装的,比如雷达、雷视一体机等感知设备。”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科技大队副科级警官何兆亨说,“这些设备可以实时感知路口车流,感知后就可以精准调控信号灯配时。”
开车出门,广大车主都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导航查看路线,避开拥堵路段。何兆亨介绍说,交管部门的智能信号灯控制,也参考了手机导航平台的数据,即通过监测车辆密度来调控信号灯配时。“比如我们的系统感知到某个路口已经‘变红’了,那这个路口的绿灯就多放几秒。”何兆亨说。
在平峰时期的空驶路段,一路绿灯也是很多车主的愿望。多年前,深圳交警在部分路段探索设置绿波带。绿波带通过合理设计干道上各个交叉口红绿灯的启亮时序,使在干道上按一定车速行驶的车辆通过路口时可以“刚好”遇到绿灯,做到少停车或不停车。今年,深圳交警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引领,在符合条件的道路上设置绿波带,全市绿波道路已超600公里。
深圳交警的硬核实力还不止于此。“我们今年还加强了AI方面的研究,大力探索‘视频+AI’应用场景。比如通过视频观察路面情况,后台同步叠加AI算法,实现现场路况自动识别。我们的系统监测到路口处于‘打结’或常态时,自动匹配相应的放行策略。”何兆亨说。
与此同时,深圳交警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将整套配时理论、工程师基础常识等通过提示词编写到人工智能软件中,让大模型具备信号灯配时的基本常识。交管部门再将通行数据导入其中,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配时方案,为交管部门信号灯配时决策提供参考。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网联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以来,深圳交警在坪山加大智能网联汽车驾驶领域的应用,助力驾驶员提升出行品质。

不同路口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存在差异
如今,在深圳街头的红绿灯已不再是冰冷的定时切换设备,而是一位智能的“交通指挥官”。当行人密集过街时,绿灯自动延长;当路口车流稀少,红灯提前结束空放;当潮汐车流明显,车道方向随需而变……这些曾经想象中的场景,正在成为深圳市民出行的日常体验。
何兆亨表示,各个路口的路况不尽相同,相应的信号灯配时方案也存在差异,交警部门会综合各路口的道路条件、车流、行人等情况综合考量,从整体视角平衡各方需求,尽最大力度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以罗湖区宝岗路梨园路口为例,该路口为五分叉口,周边存在学校、商场、立交桥等交通吸引点,且附近工程占道施工,路口时常处于饱和运行状态。为减少机动车等待时长、提高路口通行效率,罗湖交警采取机动车东、西对放的放行策略,即对向机动车同时放行、左转车礼让对向直行车。
目前,全市3409个重点路口中,已超过三成实现智能信控,拥堵指数总体下降,平均车速得以有效提升。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出行满意度超九成。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戚金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