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编者按
生命的价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坚守;医学的精神,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追求。今年,宣传中心推出“点滴”新闻专题,聚焦医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步精进、每一次感动……在这里,“点滴”不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彰显着专业精进的高度,传递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从一滴水珠折射阳光,从一个瞬间见证永恒。“点滴”新闻专题将通过记录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我们每一位员工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推动医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始于细节、成于专注,共勉!
点滴创新
在全球范围内
每发生四例死亡
就会有一例与血栓相关
动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其中的介入治疗,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将一根抽吸导管输送至血栓部位,在抽吸导管的近端施加负压,使血栓等异物沿导管内腔排出体外,从而重新恢复血管血流畅通。
点滴创新的故事,就从这根导管说起了……
为手术设备加注术者思维
作为最常开展动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科室,血管外科医师的手术操作却常受手术设备的限制,“目前的血栓抽吸装置容易被血栓堵塞而导致其核心功能失效,操作繁琐、风险系数高。”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副院长、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说。为此,3年前,他带领血管外科团队开展了一项横向科研课题:血栓抽吸导管及抽吸泵的研发。
设计一款符合术者思维的外周血栓抽吸设备——冲着这个目标,清华长庚血管外科医师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组成了医企研发组合。“医生在手术中最需要什么?是‘掌控感’—— 对负压的精准调节、对导管路径的稳定控制、对血栓清除效率的实时判断。”吴巍巍带领医疗团队从临床出发,逐一梳理临床痛点,研发团队从可行性、可靠性的角度解决问题,反向推动技术创新,让设备成为术者手的延伸,而非操作的束缚。
四大难题逐一攻关
在医企研发的工作清单上,最终列入了四大问题:
现有的设备均基于静态负压抽吸原理设计,限制了血栓清除的效率。为此,研发团队基于“疲劳机制” 原理,改机械周期性抽吸机制,让蠕动泵产生的周期性压力变化能通过反复扰动使血栓结构逐渐破碎,改善抽吸效率。
现有的抽吸装置不是无菌包装,不能放置在手术台上,且尺寸和重量均过大,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不方便,同时抽吸管路过长,也影响了术者对抽吸力度的准确把控。为此,研发团队首先实现了设备的无菌化,升级手术安全,同时简化操作步骤,仅需连接导管和排液管即可使用;星形螺母设计,无需工具就可拆卸收集罐。尺寸从现有的两个电脑机箱的大小,浓缩到了家用电水壶的大小,设备重量降到了4斤,导管室的护士可以轻松提起。
针对抽吸装置流速无法自动调节或流速调节范围小,在血栓抽吸过程中存在抽吸流速与抽吸状态不匹配,存在失血量过大的风险的问题。研发团队首先实现了负压的可视化,旋钮式设计让负压在 80-96kPa 间精准可控,术者可根据血栓硬度(新鲜血栓 / 陈旧血栓)实时调整,避免因负压固定导致的过度抽吸或抽吸不足。
负压延长管内径偏小,在血栓抽吸过程中存在延长管和导管被血栓堵塞的情况,需要频繁拆卸延长管和导管进行冲洗。改良后的设备将导管直径设置在6F到12F,长度可在30cm到135cm选择,覆盖动脉、静脉、人工动静脉瘘(AVF)等全场景,配合亲水涂层减少推送阻力,让术者在复杂血管解剖结构中 “进退自如”。
13项专利背后是大写的研发精神
从 2022年提出思路、2023年正式立项,到 2025年获批注册证,医疗器械产品看似构造简单,其实背后包含大量跨学科的复杂技术以及医生与设计师的智慧与汗水。
从临床医生提出问题,到与企业研发团队共研、转化、“落地”设备,在20个月的时间里,吴巍巍团队与迈得诺医疗研发团队召开了81次研发进展沟通会,平均每周一次,会议主题从抽栓导管的头端硬度到是否需要导丝引导,从分离器的连接管、Y阀设计到负压泵的负压调节等,最终将想法转化成了真正的产品。再通过反复实验优化,最终形成 2 项发明专利(如 “一种无菌抽吸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这些专利的核心,是将术者的 “经验性判断” 转化为 “可量化的设备功能”。例如,“疏引器设计”专利源于医生“避免导管卡滞”的操作习惯,“周期性抽吸”专利则基于临床研究中“提高血栓清除效率”的实践结论,将术者对 “高效清除血栓”的需求转化为稳定的设备功能。
创新永无止境,团队也并未止步于第一代产品。计划中的第二代双腔导管将保留导丝通道,解决 “抽栓时通路丢失” 的临床痛点;第三代产品计划研发新的”机械碎栓技术,针对陈旧性硬血栓,让术者在“抽吸 + 破碎”的联合操作中更具主动权。
正如吴巍巍所言:“好的医疗设备,应该像医生的‘老搭档’,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
来源 | 血管外科
文章 |黄俊彪 韩冬野
美编排版 | 宣传中心
要闻回顾 news
点滴创新 | 黄永辉:开创新技术修复一个小“阀门” 患者获益良多
11周年 | 十佳!清华长庚荣膺北京医务社工十大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