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小小发票,成为育人鲜活素材
——校园文化场馆里的思政课(一)

11月14日,发票博物馆讲解员陈子怡(左)正在讲解。 本报记者 桑 珊摄
□本报记者 桑 珊
11月14日,记者走进河北经贸大学发票博物馆,门口右侧一块浮雕格外引人注目:集市上行人交错,商铺林立,一派往来交易的繁荣场景,浮雕正中间刻有“汇通天下”四个大字。
“空口无凭,立字为据。我们现在所说的发票,最早其实就是民间商品交易的一件信物。”博物馆讲解员陈子怡向参观者介绍发票的前世今生。她解释,由于大量的、频繁的商品交换,发票这种记录交换结果的凭证应运而生。
坐落在河北经贸大学校园内的这座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发票主题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自明代嘉靖年间至今不同时期的发票、税票、契约文书等商业文书2000多件,记录着近500年来我国发票发展的轨迹。
如何让一张张见证历史的薄纸,成为育人的鲜活素材?
从2016年9月开始,学校安排所有新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全部到博物馆参观。学生们通过聆听讲解,了解发票背后蕴含的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该校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陈子怡,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发票博物馆的感受:“很新奇,与其他博物馆和科技馆不同,发票博物馆还是头回见。”
“这里不仅有见证当时经济活动的实物,每张发票背后还有着生动的故事。”参观后,陈子怡主动报名博物馆讲解员,随着对发票的了解,她更深刻认识到发票背后社会、历史、人文的演进过程。
如今大二的陈子怡,已经完成几十场讲解,但每次讲解到“国旗发票”时都难掩激动。
这是一张1949年北平万成号开具的发票。发票内容显示,这家商铺出售了“红绸子黄绸子做两幅二尺国旗贰个,旗杆缠红带铜顶旗杆贰份。合洋叁万叁仟元。”票面贴有五张印花税票,印花税票面有“华北税务总局”“暂作贰拾元”等字样。
陈子怡向观众还原当时的交易情形:1949年9月30日,位于前门大街上的万成国旗椅套蚊帐庄出售了“红绸子、黄绸子”做的两幅二尺的国旗,制作的旗杆缠红带铜顶。因为第二天就是开国大典,可以断定这两幅国旗是北京市民为庆祝开国大典而特意制作。
在发票旁边,还有一张开国大典当天的摄影照片:天安门前人潮涌动,红旗如海。“这张发票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也是普通民众拥护新政权的实物见证。”陈子怡说,每每讲到此处,自豪感动都会油然而生。
在这里,每次讲解的过程都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教育,每一张发票背后都是一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一张1943年的参军抗日合同书,让人肃然起敬。抗日战争时期,刘天昌烈士的“优待参军战士家属合同”中这样写道:“他家柴、水、小米及一切困难,都由当地政府予以彻底解决。”保证人中的“农会主任”“士绅代表”等职务,体现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尽力做好参军人员家属的帮扶工作,让前线战士没有后顾之忧。
一张1954年的煤水电费收据,见证清廉作风。收据上写有:兹收到李市长家属同志八月二十八日起共十四天煤水电费,共计人民币贰万壹仟元整。这是时任宣化市市长的家属,在宣化市招待所住时向招待所交的煤水电费,展现出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品格。
发票博物馆助理研究员王欢欢说,这些实物藏品可感可及,一定程度上让历史活了起来,对青年学生来说是进行品德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好教材,为学校开展“大思政”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博物馆还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以史启智、以史明理。连续举办四届“发票知识有奖竞赛”,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发票知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深度参与票据识读、展览设计、文创开发、主题活动等各环节,在活动实践中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此外,依托博物馆建设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代发票与商业文化研究中心,汇聚专业师资,拥有思政课教师在内的相关专业专职教师25名,策划“发票上的党史与初心”“发票上的廉政文化”等一系列专题展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