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娜
红色文化是党长期积淀的精神瑰宝,承载着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顺应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路径。这一举措不仅能增强教学底蕴,铸牢学生信仰,还能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养分。近年来,数字技术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存储转变为动态传播,推动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耦合。因此,高校应以内容契合为前提、需求适配为导向,整合红色文化资源、革新教学模式、延伸教育场景,以数字化促进二者深度耦合。
系统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从分散存储到体系化供给
数字技术的核心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对不同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梳理与整合,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高效转化。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各类红色文化资料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和管理,还涉及对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提炼。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分散、孤立存储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被有效整合,进而实现从零散、无序的存储状态向体系化、有序化供给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立国家级“红色文化数字资源总库”。相关部门可牵头统筹文旅、高校、文化机构等主体,建立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对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确权与数字化采集。例如,将纸质文献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文本、将革命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3D模型、将口述历史转化为带字幕的音视频资源等。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按照党史发展阶段、精神谱系类型、地域红色特色等主题建立标签体系,实现一键检索、精准调取。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开发子库。例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匹配红色经典著作数字解读库,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匹配新时代红色实践案例库等。让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教学形成一一对应的供给关系,尽可能避免资源引用过程中发生盲目性与脱节性现象。
革新思政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式育人
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信息获取习惯呈现出碎片化、互动化、场景化特征。传统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数字化技术打造的“云课堂”“虚拟体验”等场景,与学生认知习惯高度契合,能够使红色文化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
思政教师可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以更生动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博物馆,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历史;运用AR技术开发互动课堂,学生仅需扫描教材中的图片,即可在手机上看到文物3D模型及背后的历史故事,真正实现课本内容与数字场景的联动。同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资源浏览时长、互动讨论频率、阶段测试表现等自主学习行为,精准判断学生对红色文化和思政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以此为依据为其定点推送学习资源,实现“千人千策”的精准育人。
延伸融合教育场景,从思政课堂到全场景覆盖
红色文化的传播往往受限于地域空间、传播载体等因素,而数字化传播可让高校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跨区域、跨校际共享,为深度耦合奠定资源基础。
数字技术的融入,可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化思政教育场景。在线上场景中,高校可搭建红色文化思政云平台,整合“云讲座”“云展览”“云实践”三大模块。其中,云讲座模块可定期上传党史专家、革命后代等讲解红色文化、革命事迹的在线视频;云展览模块定期推出红色精神主题的数字展,如“建党百年数字特展”“脱贫攻坚红色实践展”等;云实践模块则可以定期组织线上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红色学习心得,最终形成“线上学习—互动传播”的完整闭环。
在线下场景中,高校可推动“数字技术+校园空间”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营造浸润式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氛围。在体育场、学生宿舍、学生餐厅等学生时常活动的场所安装红色文化互动屏,学生扫码即可随时观看红色微视频、参与红色知识问答;在图书馆、教学楼布置红色读物数字阅读区,为学生免费提供VR红色书籍、有声党史读物等。在校外实践中,高校则可以依托当地特色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数字导航系统,为学生团队提供数字化研学路线。通过定位打卡、任务闯关等形式,让校外实践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研学”,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全场景渗透。
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并非通过简单的技术叠加即可实现,而是需要从资源重构、教学革新、场景延伸等多维度入手,逐步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场景上的全方位融合。未来,各高校仍需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一方面要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更精准的解读与更智能的推送;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校地协同、师生互动、人人参与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从“节点化的感动”升华为“日常化的浸润”与“基因化的传承”,从而确保红色基因不仅“入耳入脑”,更要“入心入行”。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本文系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202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2023SZY-S-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