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小学教师 赵建安
七月的蝉鸣裹着暑气漫进书房,案头那本《窗边的小豆豆》被风掀起半页,纸页间浮动着童年特有的清浅墨香。作为一名在小学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原以为自己对“教育”二字已有了几分心得,却在翻读黑柳彻子的回忆时,屡屡被击中心脏最柔软的角落——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场景,在巴学园的篱笆下,竟折射出如此不同的光芒。
教育不是“修剪”,而是“倾听”
小豆豆第一次被退学的理由至今让我心惊:“上课时反复开关书桌盖”“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在传统教育的刻度尺上,这样的孩子大概早被打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可当她背着小书包走进巴学园,小林宗作校长却搬来一张小椅子,静静听她絮絮叨叨说了四个小时。没有打断,没有评判,甚至没有露出“终于说完了”的疲惫。
这让我想起去年班上的小亮。他总在数学课上把草稿纸折成纸飞机,我曾当众没收他的“作品”,并在办公室苦口婆心劝他“专注听讲”。此刻回想,他的纸飞机或许藏着比计算题更珍贵的东西——对世界的好奇,对表达的渴望。小林校长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当我们急于用“规则”修剪孩子的枝桠时,是否早已弄丢了对生命本身的倾听?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
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总让我想起童话里的魔法屋:没有固定的课表,孩子们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午餐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在趣味对话里自然学习营养知识;运动会专门为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设计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领奖台上。这些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学习从来不该是被灌输的过程,而应是生命内在能量的自然生长。
我想起自己带过的“小画家”文文。他总在课本边角画漫画,我曾没收过她的“不务正业”,也曾在家长会上建议“专注学业”。直到有次批改作业,发现他的数学试卷上画着用分数解释的“披萨分配问题”,突然惊觉:当我们用单一标准丈量孩子时,或许正亲手熄灭他们眼里的星光。小林校长说:“教育是点燃火焰,而不是填满容器。”那些被我们视为“偏离轨道”的兴趣,何尝不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另一扇门?
教育不是“评判”,而是“看见”
书中最让我泪目的,是小豆豆被妈妈牵着去新学校时的对话。妈妈没有说“你要听老师的话”,而是问:“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这种“去评判化”的沟通方式,让小豆豆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热情。反观我们的教育场景,“你怎么又犯错了”“你看别人多乖”的评价如影随形,渐渐让孩子学会用“正确”掩盖真实的自己。
上周批改暑假周记时,班上的琳琳这样写道:“我今天帮弟弟捡了铅笔,可是妈妈只表扬了数学自测获得一百分的弟弟。”我在她的本子上画了颗星星,批复:“你弯腰的瞬间,比一百分更耀眼。”第二天她兴奋地给我发送消息说,妈妈把这句话贴在了冰箱上。原来教育最动人的力量,不在于用“优秀”给孩子贴金,而在于用“看见”让孩子相信:你的每一份善意、每一次努力,都值得被郑重对待。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蝉声依然喧嚣,可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澄明。教育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塑造”,而是蹲下来的“共舞”;不是用模板裁剪“合格品”,而是用耐心守护“可能性”。那些在巴学园里发生的故事,与其说是教育智慧的呈现,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最本真的教育信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守护他们的光芒,等待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个暑假,我很庆幸与《窗边的小豆豆》相遇。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更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清醒剂”。当我们放下“改造者”的姿态,以谦卑之心重新审视教育,或许会发现:最好的教育,从来都在孩子的眼睛里,在他们的心跳里,在与他们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