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当服务员拿来账单时,大家纷纷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支付。这时我注意到小李的支付宝界面和往常不太一样,没有了那个熟悉的花呗选项。好奇之下,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笑了笑说:兄弟,早关了,用着太'上头'了,每个月看账单都心惊肉跳。
这不是个例。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晒出关闭花呗的截图,甚至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潮流。有人发帖写道:终于摆脱了'今日之花,明日之债'的循环,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还有人直接@花呗账号,宣告自己回归现金消费时代。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和思考?
当年轻人纷纷与超前消费分手,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仅是简单的消费习惯变化,而是一场关于财务自由、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花呗:从救命稻草到负担
花呗作为支付宝旗下的信用消费服务,2015年上线以来迅速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根据蚂蚁金服发布的数据,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超过10亿,而使用花呗的用户约有5亿。在这些用户中,90后和00后占据了主力军位置。2020年,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使用花呗消费。
花呗之所以受到年轻人青睐,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提供最长41天的免息期,只要在规定期限内还款,借用花呗的钱不需要支付利息;其次,相比其他网贷平台,花呗的逾期风险相对较小,不会轻易将用户列入失信黑名单;第三,花呗支持各种场景的支付方式,包括网购、线下购物和充值缴费等;最后,花呗的额度可以随着使用记录不断提升,这对渴望消费的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便捷的特性,让不少年轻人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超前消费的困境。
关闭花呗:年轻人的觉醒
根据最新的市场调查数据,2025年初以来,花呗用户中有明显的主动关闭趋势,特别是在25-35岁的年轻群体中。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曾经的花呗忠实用户选择说再见呢?
1. 征信压力:房贷车贷的隐忧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后,不少年轻人开始担忧使用花呗可能影响未来的大额贷款。虽然按照征信要求,花呗记录是按月汇总而非单笔报送,且只有不按时还款时才会纳入征信范围,但这种担忧依然广泛存在。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忧虑:经常使用花呗会不会被银行觉得你很缺钱?还有人担心:以后买个5块钱的鸡蛋灌饼都会有记录,将来去银行是要面对几十页的征信单子吗?尽管上海银行等机构表示,合理使用花呗并按时还款不会对银行贷款审批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种担忧依然促使不少年轻人主动关闭花呗。
2. 消费过度:入不敷出的焦虑
花呗的便捷性和免息期虽然给消费带来了方便,但也让消费变得过于容易,导致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年轻人陷入了超前消费的困境。
花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和便利性,额度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只要额度足够,随时可以通过'花呗支付'完成消费。一位曾经的花呗重度用户表示,我去商店买水,在电商平台买衣服,购买电子产品,各种消费不知不觉就积累起来,花呗账单上的数字让我吃惊。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年轻人甚至形成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据汇丰银行、海尔消费金融和融360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90后群体负债率高达1850%,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近三成的调查对象以贷养贷。这意味着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通过新的贷款来偿还旧债,陷入了债务的漩涡。
3. 利息陷阱:分期背后的成本
当用户无法一次性偿还花呗借款时,分期付款看似是一个缓解压力的好办法。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隐藏着不小的成本。根据花呗公开的计价规则,花呗账单分期9期的手续费为6.5%,这对于已经入不敷出的用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额外负担。
此外,花呗的透支消费额度经常会上涨,这种不基于个人还款能力的额度增长会引导用户消费更多。结果就是消费得起,却还不起的尴尬境地。一旦逾期,不仅要支付利息和手续费,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4. 消费观念:回归理性与极简
在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负债者联盟的小组备受关注,创建于2019年12月,目前已有5万多成员。创立者的目的是希望组员打卡还债,将存款从负数变为正数,争取早日退组。在这里聚集的人,尽管背债原因各异,但都经历过消费带来的短暂快感,同时承受着债务带来的巨大压力。
从负债者联盟脱离的成员,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注销信用卡,关闭花呗、借呗等网贷服务。有些人甚至取消了所有快捷支付方式,只使用现金,开始过极简生活。他们在社区中分享的心得颇为相似:不再为还款担心后,每天都能过得很开心,终于掌控了对金钱的管理能力,这种感觉太爽了。
在豆瓣上,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约59万人)和极简生活小组(33万人)等低消费、消费降级的生活小组中,年轻人宣扬低消费和极简生活理念,将关闭花呗视为摆脱负债、杜绝消费主义和开始存钱理财的第一步。
花呗的未来:市场份额与增长挑战
花呗面临的不仅是用户流失问题,还有监管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的挑战。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蚂蚁花呗的净利润虽然较前年有所增长,但业绩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与此同时,京东白条、美团月付等竞品也在抢占市场份额。
2025年1月,中国央行提出规范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的要求,银保监会同期强调强化消费金融风险管理。这些政策调整进一步压缩了花呗等消费信贷产品的增长空间。
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花呗使用套路的讨论。有观点认为,通过大数据分析,花呗能够精准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商品和服务,配合优惠券、分期免息等促销手段,不断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买买买的循环。
尽管如此,花呗的庞大用户基础仍是其最大的优势。据最新统计,花呗目前拥有约4亿用户,并为1.2亿新市民提供服务,还与超过4000万商家建立了连接。但要保持持续增长,花呗需要应对用户消费观念变化和监管趋严的双重挑战。
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变革
年轻人对花呗的态度转变,反映了更广泛的消费观念变化。根据QuestMobile2025年的调查数据,截至2025年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90后与00后的泛年轻人群总量已经达到4.43亿。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理念正在经历明显变化。
一方面,在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下,年轻人更加注重财务规划和风险控制。根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超过八成受访青年表示经常或有时感到竞争压力,其中考公考编、考研考博和求职应聘是主要压力来源。
另一方面,近六成受访者认同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少了的观点。这种社会流动性下降的感受,让年轻人更加谨慎地看待债务和超前消费,转而追求财务安全和稳定。
在这种大环境下,关闭花呗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和理财态度的象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这笔消费值得我为之负债吗?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可能代表着中国年轻消费群体走向更为理性、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个人经历:从负债到自由
小张是一名刚毕业两年的设计师,他分享了自己关闭花呗的经历:我用花呗已经有五年了,额度从最开始的一千到后来的三万,而我还款的方式除了自己的工资之外,就是借钱和用借呗。
第一次用花呗是在大学三年级,那时每月生活费只有1000元。但在学校,1000块钱根本不够,买两件衣服或者一套化妆品就要两三百以上了。向家里多要钱又不好意思,所以开始用花呗。
随着工作后收入的增加,小张的消费欲望也水涨船高。手机一定要用最新款,衣服要买品牌的,和朋友聚会要选高档餐厅...这些消费加起来,导致我每个月工资的一大半都用来还花呗了。
转变发生在一次与大学同学的电话交流中。她问我来北京工作三年攒了多少钱,我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仅没攒钱,花呗还欠了两万。她告诉我她在老家已经买了房,那一刻我愣住了,才发现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太离谱,忘记了当初来大城市工作的初心。
经过深思熟虑,小张花了半年时间还清花呗并关闭了账户。虽然我还是没有什么存款,但下个月拿到一万的工资,终于不用一半都用来还花呗了。
小张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负债情况,并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通过记账、制定预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逐渐实现财务自由。
理性看待花呗:工具无罪
值得注意的是,花呗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它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运用。对于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和财务规划意识的人来说,花呗可以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用工具。
例如,利用花呗的免息期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在急需资金而短期内又无法筹措的情况下,花呗也能提供及时帮助。问题在于,许多人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和自控能力,把花呗当作了增加消费而非优化资金使用的工具。
金融专家建议,无论是否使用花呗,年轻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避免冲动消费。如果决定使用花呗,应当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确保按时全额还款,避免逾期和分期产生的额外费用。
结语:消费的未来在哪里
花呗背后的套路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察觉,这一现象引发我们对消费文化和金融素养的思考。是否要使用花呗这样的消费信贷产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但无论选择什么,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始终是不变的原则。
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如何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保护用户不陷入过度负债的困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毕竟,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应该基于用户的长期福祉,而非短视的利润追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至关重要。也许,关闭花呗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和财务管理能力,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也曾因为超前消费而感到压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