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期待中的极限挑战,最终以车辆打滑撞护栏收尾,奇瑞风云 X3L 的天门山之行意外登上热搜。不少人将其定义为 “失败营销”,但在汽车行业内卷加剧、营销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场看似 “翻车” 的尝试,或许藏着值得深思的行业启示,不该被简单否定。
行业创新需要 “试错的勇气”
汽车行业的进步,从来离不开敢闯敢试的勇气。天门山 999 级天梯 45 度的陡坡,对车辆的动力、四驱系统、底盘稳定性都是极致考验,能敢去挑战这个被路虎验证过的 “终极试炼场”,本身就体现了奇瑞对自身产品性能的底气。

要知道,如今的汽车市场,多数车企都在安全区里打转。要么重复强调空间、油耗等常规卖点,要么跟风做些毫无新意的场景营销,鲜少有人愿意触碰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性能验证。奇瑞选择用极限挑战的方式展现鲲鹏增程动力和智电四驱的实力,初衷是想让消费者更直观地感知产品硬实力,这种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尝试,本身就值得肯定。
而且,挑战中的意外并非毫无价值。车辆在极端路况下暴露的问题,恰恰能成为后续产品优化的重要参考。动力输出的平顺性、轮胎抓地力的适配性、底盘悬架的调校精度,这些在日常通勤中难以显现的细节,通过极限场景被放大,反而能倒逼车企进行技术升级,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纵观汽车行业,很多技术突破都是在不断试错、不断改进中实现的,一次挑战的失利,远比墨守成规的 “安全营销” 更有长远价值。
营销回归本质的 “必经之路”
不可否认,奇瑞这次营销确实存在场景与用户需求脱节的问题。10 万出头的风云 X3L,目标用户是家庭用户和都市通勤族,他们更关心续航、油耗、车机流畅度这些实用属性,45 度陡坡攀爬的能力对他们来说确实用处不大。但这种 “踩空”,更像是行业营销探索中的一次必经之路,而非不可饶恕的失误。
当下的汽车市场,内卷已经从产品延伸到营销。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年增长,新车层出不穷,消费者被海量信息包围,传统的广告、车展已经很难打动人心。对于品牌势能不算顶尖的车企来说,想要实现营销破圈,就必须尝试差异化路径。奇瑞的这次尝试,虽然没找对场景,但至少跳出了 “自说自话” 的营销套路,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靠近用户的过程。

比起那些 “车内吃火锅”之类的奇葩营销,奇瑞的挑战至少紧扣产品性能,没有脱离产品本身去制造无意义的话题。而且,事发后奇瑞第一时间致歉,主动承担所有损失,这种不逃避、敢负责的态度,反而展现了品牌的担当。经历过这次试错,奇瑞后续必然会更精准地匹配营销场景与用户需求,这种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远比凭空制定的营销方案更有价值。
其实,汽车营销的本质是连接产品与用户,但这个连接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蔚来 ES8 聚焦家庭用户的空间需求获得成功,是因为找对了场景;奇瑞这次的挑战虽有偏差,但也是在寻找连接用户的新方式。没有谁能一开始就精准踩中所有用户的需求点,行业的成熟需要车企不断试错、不断调整。
营销的终极意义是 “双向成长”
汽车营销不该只有 “成功” 或 “失败” 两种定论,更该关注过程中的成长与反思。奇瑞的天门山挑战,或许没能达成预期的营销效果,但它展现的挑战勇气、暴露的问题短板、沉淀的改进经验,都是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对于车企来说,这次事件最大的启示是:营销既要敢于突破,也要扎根用户。极限挑战可以做,但要找到与目标用户需求相关的切入点;差异化探索值得鼓励,但不能脱离产品定位和用户实际。而对于行业来说,我们需要给车企更多试错的空间,不必因为一次失利就全盘否定,毕竟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真正打动用户的营销方式。

汽车营销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博眼球、赚流量,而是通过合适的方式让用户感知产品价值,同时让车企在互动中了解用户需求,实现双向成长。
奇瑞的这次尝试,虽然有遗憾,但也为行业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机会:在流量焦虑的当下,车企既要保持敢于挑战的勇气,也要坚守扎根用户的初心。唯有如此,营销才能真正成为产品价值的放大器,推动行业向着更健康、更务实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