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全球科技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变局,其影响已从上游供应链层层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
本周,由人工智能浪潮驱动的数据中心需求激增,正引发存储芯片价格的剧烈波动。这一“价格风暴”已席卷手机行业,导致关键部件采购陷入僵局,库存告急的厂商面临艰难抉择,而成本压力最终可能转化为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涨价”或“缩水”。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因素持续扰动全球供应链,从通用汽车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到应用材料因出口管制而调整对华业务,科技产业的脱钩风险正在加剧,为全球分工与合作蒙上阴影。
存储芯片涨价致手机厂暂缓采购
受上游存储芯片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影响,多家手机厂商已暂缓本季度存储芯片采购计划。目前,小米、OPPO、vivo等主流厂商的库存普遍低于两个月,部分厂商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库存甚至不足三周,正面临是否接受原厂(美光、三星、SK海力士)接近50%涨幅报价的艰难抉择。
本轮存储芯片价格飙升,背后推手之一是AI大模型浪潮下数据中心需求的激增。服务器厂商普遍愿意以更高价格采购存储芯片,同类产品对服务器厂商的报价通常比手机厂商高出30%以上。
供应端也在持续收紧。三星电子已于10月暂停DDR5 DRAM合约报价,预计恢复时间将延后至11月中旬,此举导致一周内DDR5现货价格飙升25%。与此同时,三星、SK海力士、铠侠、美光等四大存储原厂在下半年纷纷削减NAND闪存供应量,以推动价格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需求推动产线转向四层单元(QLC)工艺,NAND闪存整体产能进一步受限。北美多家科技企业已开始“恐慌性备货”,部分供应商明年的NAND供货量已被预订一空。
存储芯片作为手机中成本仅次于处理器的核心部件,其价格波动对终端售价影响显著。根据配置不同,存储成本通常占整机成本的10%–30%,部分高配机型(如12GB+512GB版本)中占比可超过20%。受2025年第三季度存储芯片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中高端手机普遍涨价100–500元。以OPPO Find X9系列为例,其12GB+256GB与16GB+512GB版本价差高达900元。
业内普遍认为,此轮内存涨价的严重程度远超预期,已成为直接冲击消费端的“价格风暴”。王自如在直播中发出预警,明年手机售价必然上涨,供应链成本压力将向消费者传导,表现为“大幅提价”或“配置缩水”,并建议“今年看中旗舰机型的用户应尽早入手”。
小米集团卢伟冰此前也指出,全球存储成本上涨幅度超出预期,且仍在持续,行业难以对抗这一趋势。
此外,台积电已正式通知苹果等核心客户,自2026年起,5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将涨价8%–10%。芯片与内存成本同步攀升,将给旗舰机型带来“双重成本压力”。
台湾创见董事长束崇万表示,当前内存缺货为“30年最严重”,预计11月NAND价格将上涨50%,DDR5价格“顶多再涨一倍”。这场由AI巨头掀起的存储芯片争夺战,其成本最终或将由普通消费者承担。
应用材料、通用汽车加速中美供应链脱钩
相比存储芯片的“难买”,中美科技产业的供应链脱钩更令人担忧。
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车(GM)已要求数千家供应商清除其供应链中来自中国的零部件,这反映出汽车制造商对地缘政治因素对其运营造成的干扰日益感到不满。
知情人士称,通用汽车高管一直在告知供应商,他们应该寻找替代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来源,最终目标是将供应链完全转移出中国。部分消息人士称,通用汽车已为部分供应商设定2027年最后期限,要求他们终止与中国的采购关系。
消息人士称,通用汽车在2024年底就向部分供应商发出这项指令,但随着今年春季中美贸易战的升级,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紧迫。通用汽车高管表示,这是公司提升供应链“韧性”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
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MEMA)主席Collin Shaw表示,汽车公司和大型供应商一直在通过减少来自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零部件来降低供应链风险。但中国境内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网络根深蒂固,这使得寻找替代方案的努力变得异常复杂。
继通用汽车之后,本周又曝出应用材料对华断供存储及成熟芯片设备。
应用材料公司表示,由于美国出口管制收紧限制了其市场准入,预计2026年其在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支出将下降,但下半年整体营收将有所增长。
10月,应用材料公司预测,由于美国扩大出口管制,导致部分产品和服务向中国客户的交付变得更加复杂,2026财年营收将减少6亿美元。
该公司表示,由于一项关联公司规则,第四季度约有1.1亿美元的产品未能交付。该规则在中美领导人会谈后被暂停。这些产品将在截至2026年1月份的三个月内发货,并已包含在预测中。
近年来,应用材料在中国的销售额占总营收的比例已从近40%回落至20%左右。应用材料CEO Gary Dickerson表示,外国竞争对手仍在向应用材料无法服务的中国企业销售产品。
Gary Dickerson表示:“非美国设备公司不受同样的限制,因此受限客户可以从这些公司购买产品,即使他们更愿意从应用材料公司购买。”
应用材料曾表示,新规将使出口某些产品以及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向部分中国客户提供特定零部件和服务变得更加困难。
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推进港股IPO进程
在地缘政治影响加剧下,部分中国科技公司则加速推进IPO进程,以提升实力并扩大市场份额,其中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本周又有三家公司递表港交所。
11月11日,从诺力股份分拆出来的中鼎智能(无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鼎智能”)正式递表港交所,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中鼎智能是中国成熟的智能场内物流和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新能源占中鼎智能收入的最大部分,于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中鼎智能来自新能源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2.61亿元、13.07亿元、13.48亿元,占同年总收入的76.8%、77.1%及75%,于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7.05亿元,占期内总收入的94.5%。轮胎、车身等汽车零部件领域也是中鼎智能重要营收来源。
同日,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希迪智驾”)第三次递表港交所,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和平安证券(香港)。
希迪智驾是中国商用车智能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创新产品驱动型供应商,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希迪智驾在中国所有智能驾驶商用车公司中排名第六,市场份额约为5.2%。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希迪智驾于智能驾驶商用车市场的产品销售收入约为2.5亿元,以产品销售基准计约占16.8%的市场份额。
11月12日,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泽景电子”)二次递表港交所,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中信证券。
泽景电子致力于HUD解决方案的研发,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销售量计,中国车载HUD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00万台增至2024年的390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1.2%,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1,270万台,2025至2029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