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汪钰程
“西厢对面一条河, 郎放金鸡妹放鹅,郎弹四弦妹跳乐, 跳乐跳乐来跳乐,哎哟,来跳呢乐……”
——建水小调《西乡坝子一窝雀》
这是一首描述彝家儿女歌舞场景的民间小调,滇南、滇东南彝族一带将这种舞蹈叫做“跳乐”,著名的“阿细跳月”也属于这一类舞蹈风格。在红河、文山一带的滇东南山区,彝族的濮拉、姆基支系的“跳乐”又被称为“跳掌舞”、“三步弦”,是典型的男弹女跳形式,滇东南山区的彝族服饰艳丽、张扬,在舞蹈中更显得神采奕奕,宛如精灵一般灵动活泼。

热烈的蒙自彝族三步弦
上一篇《》为大家介绍了红河沿岸区域的濮拉和姆基服饰,接下来为大家继续介绍滇东南山区的濮拉和姆基服饰,区域范围包括红河州蒙自、个旧、开远、屏边等县市,以及文山州砚山、马关县。
西北勒濮拉服饰
首先介绍蒙自西北勒濮拉人,西北勒濮拉自称“濮瓦颇”,分布于蒙自西北勒乡和开远羊街乡宗舍村一带,在开远他称为“阿尼颇”。
西北勒濮拉人最传统的衣服是用麻布搭配红、黑、蓝等颜色的布料制作的,颜色比较朴素。近十几年来,西北勒濮拉人的服装配色越来越鲜艳,布料、绣线的材质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从丝线变为毛线,再到现在最流行的塑料质地的毛绒线,反映出其审美的变化。

西北勒濮拉妇女传统服饰,围腰、腰带和马甲会用麻布制作
而后西北勒濮拉妇女服饰的变化在于衣服配色更加鲜艳,麻布衣饰大多改用其他布料制作。头饰由帽筒、头巾以及装饰的毛线、绒球等组成,帽筒上有刺绣和银泡装饰,头巾有刺绣图案和用纽扣缝制固定的绒球,佩戴时将头巾盖在帽筒上用毛线绑住,并以一串红绿相间绒球装饰;上衣为两件套,内穿长袖衣,外穿无袖对襟褂子,下穿长裤,褂子的肩背、衣襟,上衣的袖口、衣边角,裤子的裤脚处都有各色丝线挑花、平绣而成的藤上花、风车形、方块花、网格纹等图案,整套衣服由红、蓝、绿、黑等各色布料和花边拼成,炫彩夺目;围腰从长方形改为梯形,变得小巧精致,罩在胸前,用红、白、蓝、黑等布料拼成,饰以彩线挑花刺绣;绣花鞋以黑布为底,鞋面有大朵绣花装饰,鞋尖翘起,以彩色毛线穗点缀。


丝线绣阶段及丝线绣向毛线绣阶段过渡时期的西北勒濮拉彝族服饰,除绣线和布料外,其余变化不大

西北勒濮拉彝族绣花鞋,现已十分罕见

西北勒濮拉彝族的背带,上面有精密繁杂的绣花和纽扣、珠串点缀

腰带由麻布改为红色十字绣布制成,上面用以玫红色为主的各色毛线一字挑绣满了各种昆虫、花朵图案,并用毛线缀有彩色绒球作为尾饰

麻布褂是为数不多进入毛线绣阶段还保留的衣饰,因其结实耐磨,西北勒濮拉妇女日常劳作时还会穿着


再往后西北勒濮拉彝族服饰变得越来越鲜艳、夸张,红色成为了服饰的主色系

结实耐磨的麻布褂也改成用市场上售卖的十字绣布制成,绣花装饰逐渐增多
碑格濮拉服饰
与蒙自西北勒山区相邻的开远碑格山区,则是濮拉彝族文化最兴盛的地区,申报有多项濮拉彝族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彝族濮拉支系的文化保护区。开远碑格的濮拉支系大体分为两支,这两支濮拉自称都是“濮玛”,但因分布区域和服饰差异,分为了上半乡和下半乡濮拉,上半乡濮拉的彝语他称为“腊博颇”,下半乡濮拉的彝语他称为“底细左颇”,其中下半乡濮拉的服饰与相邻的砚山阿舍彝族乡濮拉彝族服饰非常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
碑格上半乡服饰以红色调为主,内穿对襟长袖衣,外穿无袖对襟褂,腰系半圆形小围腰,下着黑白相间的长裤。最大的特色就是精美的挑花刺绣和编织的围腰带,老款服饰一般用十字挑,而新款服饰一般用一字挑。除此之外,头饰也十分有特色,妇女习惯把掉落和剪下的头发收集起来,与真发一起盘成硕大的发髻,现在这种头饰已十分罕见。

佩戴传统头饰的碑格上半乡彝族妇女

碑格上半乡濮拉彝族老装

碑格上半乡濮拉彝族妇女的马甲边缘弧度比较圆润,中心部分呈细长的梯形

现如今碑格上半乡濮拉彝族妇女会在马甲上直接缝袖子,呈假两件形式,衣服边缘弧度也变得更圆
碑格下半乡濮拉彝族女性头饰为直筒银泡帽,系一条缀有多簇红线流苏的饰品于帽子上;上衣为两件套,内穿长袖对襟衣,外穿对襟马甲,在肩部、袖口、衣服后摆等处都用绣花和花边装饰;系六边形围腰,围腰小巧精致,围腰和围腰带上都用绣花图案和亮片小花装饰;下穿长裤,裤脚处有多道绣花、花边和花边装饰。


碑格下半乡濮拉传统服饰

碑格下半乡濮拉彝族女性上衣的后背呈长方形,中心部分为十字形

碑格下半乡女童头饰,现在成年女性在歌舞表演中也会佩戴这种头饰

如今碑格上半乡和下半乡濮拉服饰都喜欢用玫红色绣线进行刺绣,图案也越来越简单


砚山阿舍乡和蒙自鸣鹫镇舍所坝村一带的濮拉彝族服饰除绣花更多一些外,与碑格下半乡濮拉基本一致
碑格乡濮拉彝族的男装也十分有特色,上衣为交领大襟衣,下穿长裤,系宽大的围腰,围腰,衣襟、围腰和飘带上也用绣花图案装饰。与妇女不同,碑格濮拉彝族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民族服饰,只有在特定节日场合才会穿着。

碑格濮拉彝族男装
“牛尾巴朴”彝族服饰
在蒙自老寨乡和屏边新华乡分布着一支自称“濮瓦”,他称“牛尾巴朴”、“羞颇”的濮拉彝族。
这一支彝族的头饰十分奇特,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缀有绒球、串珠、毛线簇的帽箍,帽箍的正面是银泡,背面是两排白色的纽扣和串珠;一个是弧形的装饰,为缠绕着白色串珠的弧形圆柱,圆柱一侧缀有黑色毛线,形如牛尾,此乃“牛尾巴朴”称呼的来历,上面有一排红色毛线簇,两侧缀有用硬币和串珠连接的毛线簇,看起来既像火红的鸡冠,又像盛开的马樱花,极具特色。
“牛尾巴朴”妇女的上衣为两件套,里穿斜襟衣,外穿无袖领褂,均为前短后长,里衣一般为灯芯绒或棉布材质,衣襟、袖口和背后都有挑花图案,领褂由多道精美的挑花绣片缝制而成,以黑、红、蓝布为底,绣有蝴蝶、菊花、方块花、十字花、叶子花等图案,边框为红蓝两色,中心却是一块白布,颜色对比十分鲜明;裤子为蓝色阔腿裤,裤脚处亦有挑花图案。妇女的围腰图案及配色与褂子相似,腰带上用刺绣和红色流苏装饰,围腰系好后,飘带要放在前面。



绚丽夺目的“牛尾巴朴”彝族服饰
蒙自、个旧、屏边姆基服饰
在蒙自、个旧、屏边的半山区向山区过渡的地带,广泛分布着彝族姆基支系,这一片区域的姆基人服饰形制比较一致,但各地也有细微差别,与蒙自、个旧的彝族尼苏支系服饰很像,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蒙自姆基人中青年妇女用彩色毛巾包头,在毛巾一端缀彩色毛线,另一端缀彩色绒球,勒子上立一个镶银泡的三角形,老年妇女包头为纯黑色布,缀少量彩色毛线和串珠、银币等装饰;过去姆基妇女穿大襟短衣,扭裆裤,罩黑色或蓝色领褂,胸覆绣花围腰,围腰头上有缝纫机打的白线花样,以及两道红色藤条纹的装饰,系以银链,前链挂于颈上,后链系于腰间,现在大部分妇女改穿白衬衫或各色现代面料的大襟衣,搭配绣花围腰,以布带代替银制围腰链,领褂也极少见人穿着。
个旧姆基人服饰与蒙自姆基老年女性基本一致。
屏边姆基人他称为“博卡颇”,有两种服饰:一种头饰与蒙自尼苏人非常相似,但勒子是多条串珠缠绕的银帽花,其余服饰与蒙自尼苏、姆基基本一致;另一种头饰只包头巾,不戴勒子,围腰头呈三角形,围腰中心和飘带上都有绣花图案装饰。

蒙自冷泉姆基妇女服饰

现在部分姆基人会系在围腰头绣花而不是盘藤条纹的围腰

个旧老厂姆基妇女服饰,头饰与个旧卡房尼苏女性的相似,但由于比较小巧,被称为“小包头”

部分姆基女性日常也会佩戴个旧城周边山区的尼苏彝族女性头饰


蒙自期路白、屏边新现一带的彝族姆基女服饰,除头饰外,与蒙自尼苏的区别还在于系三镶藤条纹围腰

屏边“博卡颇”彝族女服饰

在屏边,“博卡颇”妇女佩戴的围腰,部分汉族妇女也会佩戴
“筲箕濮拉”服饰
屏边湾塘乡一带的彝族濮拉人自称“濮巴”、“濮玛”,他称“筲箕濮拉”,这一称呼来源于妇女头饰,为半椭圆状,形似筲箕,佩戴头饰时要先用一个镶贝壳饰品的圆环布条做底,然后用支架架在头顶,蒙上绣花头帕,用缀满薏芦谷的带子绑住固定。上衣为斜襟,用冷色系大面积数纱、锁绣、平绣图案装饰,图案非常抽象,甚至有些迷幻,是由多种几何纹样组成的。头帕和挎包上的绣法和纹样也与衣服类似,但看起来要精细一些。腰带上由红、绿、黑、白等颜色布料拼成,搭配一根白线辫子长绳,亦缀有薏芦谷装饰。长裙上无绣花,只有裙摆用彩线进行少量装饰,为手工织染黑色棉布制成。

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的屏边“筲箕濮拉”妇女


屏边“筲箕濮拉”传统服饰
砚山濮拉服饰
砚山县的濮拉彝族除之前提到过的阿扎支系和阿舍彝族之外,还有两支他称“白濮拉”和“花濮拉”的彝族支系。
白濮拉自称“昨柯”,服饰比较简单,包白毛巾或黑布作头饰,上衣为两件套,均为黑布制作的斜襟衣,在腋下以系带系紧,在外衣后背和里衣袖口、后摆拼蓝、绿、紫、橙、白等各色布料,下穿黑色长裤。


砚山白濮拉妇女服饰,衣服正前方的两块黑布呈平行四边形,形制比较特别

身着白濮拉服饰的年轻女子
砚山花濮拉自称“泼罗”,分布于砚山、丘北两县,服饰形制与白濮拉相似。上衣也是黑布底斜襟衣,但要系围腰,包黑头帕或各色毛巾,头帕边缘、衣襟、衣袖、围腰上都有挑花图案或拼花布、花边装饰,整体十分花哨艳丽。

砚山花濮拉传统服饰


如今花濮拉女性,尤其是少女,在服饰上会用更多的花边、绒球、串珠等进行装饰
马关濮拉服饰
马关县的濮拉人自称“濮玛”、他称“托拉颇”,服饰比较简单。妇女上身穿蓝布大襟衣,系绣花围腰,头戴缝芝麻银的勒子,盘发辫,头顶处用彩线绒球装饰,形似花冠,下穿黑布长裤。

马关濮拉妇女服饰,围腰有中心绣花和仅有围腰头绣花等款式

马关濮拉老年妇女会佩戴三角形围腰头的围腰,头饰上还会盘一条黑布

如今马关濮拉女性服饰更加鲜艳花哨,还进行一些改良,如将围腰设计成用纽扣固定在衣服上的形式


越南汉濮拉服饰与马关濮拉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头饰上盘的发辫较粗,且仅用彩色发绳和少量彩线簇装饰
濮拉和姆基是彝语东南部方言中分支最复杂、服饰类型最多的两个族群,文章仅能大概介绍笔者所了解到的服饰,如有错漏,望读者们见谅!
本文完
作者 | 汪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