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选择困难症发作?你只想有个懂行的朋友直接说:“买它,没错。”
曾几何时,山姆会员店(Sam's Club)就是那个朋友。
花260块钱办卡,买的是一种“闭着眼买”的松弛感。但最近,这个朋友好像有点不对劲。当好丽友、溜溜梅出现在山姆货架上时,整个会员群体炸了,社交媒体上四个大字仿佛刻在每个会员的脑门上:中产破防。
这场风波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扒了扒社交媒体上海量的帖子和评论,结果发现了一些比产品配料表精彩得多的“供述”。
一场大型“伤心故事会”的现场直击
首先,这根本不是什么产品测评,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吐槽。
表1-叙事框架:叙事方式
概述 |
主要视角 |
叙事手法 |
核心冲突 |
会员的背叛感(68%) |
第一人称(“我/我们”) |
情感控诉、今昔对比 |
“我信任的你” vs “现在陌生的你” |
品牌形象崩塌(55%) |
第三人称(“山姆它…”) |
讽刺、类比(“像便利店”) |
“高端精选”定位 vs “大众化”选品 |
高层变动追因(45%) |
第一/三人称混合 |
猜测、归因(“换了高管后…”) |
“外籍坚守品质” vs “本土追求利润” |
少数派的惋惜(8%) |
第一人称 |
怀旧、惋惜(“其实卫龙挺好吃”) |
“会员的统一愤怒” vs “个体真实喜好” |
关键发现:
1.高达68%的讨论都以“我”为主角,这是一场大型“伤心故事会”。大家感觉受伤的不是钱包,而是被信赖的“关系”背叛了。
2.一个仅占8%的细节是,还有一批人惋惜“卫龙”被下架。这说明会员真正气的不是某个牌子贵贱,而是山姆的选品标准彻底乱了套,让人捉摸不透。
这种“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在人们讨论的具体词汇里,暴露得更彻底。
表2-叙事框架:文本分析
议题名称 |
高频关键词 |
关键对比 |
核心矛盾 |
会员价值质疑(70%) |
“会员费”、“260元”、“不值”、 “韭菜” |
山姆会员店 vs 普通超市/便利店 |
付费的门槛 vs 无差异的商品 |
选品标准滑坡(65%) |
“好丽友”、“卫龙”、“溜溜梅”、“米布丁”、“蛋黄酥” |
“以前的好东西”(被下架) vs “现在的平庸货”(被上架) |
精选承诺 vs 实际选品 |
品牌“伪装”指控(30%) |
“换马甲”、“panpan”、“英文名”、“欺骗” |
国货的身份 vs “洋气”的包装 |
品牌真实性 vs 营销技巧 |
市场竞争格局(20%) |
“盒马”、“胖东来”、“大润发”、“Costco” |
山姆的“退步” vs 竞品的“机会” |
市场的领导者 vs 挑战者环伺 |
关键发现:
1.在高达70%的讨论中,“会员费”和“不值”这两个词组像连体婴一样出现。当山姆的商品跟楼下便利店越来越像时,那260块钱在大家眼里,就从“VIP门票”变成了“智商税”。
2.人们在吐槽时总爱“捧一踩一”。他们反复怀念被下架的“米布丁”,就是为证明新来的“好丽友”有多“不够格”,以此把“山姆变了”这个结论钉得死死的。
3.事件中最火上浇油的,是占比约30%的“换马甲”指控。当人们发现“盼盼”变成了“panpan”,这事儿的性质就从品味问题,升级为诚信问题,感觉智商和信任被按在地上摩擦。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是现象,那下面的数据,就开始触及灵魂了。
表3-叙事框架:心理文化分析
议题名称 |
消费者心理 |
符号意义 |
文化背景 |
身份认同危机(核心驱动力60%) |
优越感丧失、被“降级”、“中产破防” |
“好丽友” = 大众、廉价、无门槛 |
追求社会区隔消费文化 |
信任代理失效(信任危机75%) |
被背叛感、外包的决策权被辜负 |
“山姆精选”标签 = 品味认证、无需思考 |
效率至上,为“确定性”付费的时代心理 |
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未来担忧 40%) |
担忧“山姆变了”、害怕标准持续下滑 |
“管理层变动” = 未来不可控信号 |
对大企业稳定性和承诺的依赖 |
对添加剂的敏感(健康关注25%) |
健康焦虑、对“科技与狠活”的警惕 |
“起酥油”、“配料表” = 健康标准 |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主义浪潮 |
关键发现:
1.高达75%的讨论都透出一种“被背叛感”。许多人办会员,花钱买的是让山姆当自己的“生活买手”。现在买手给你推荐了地摊货,你感受到的就是“我这么信你,你却糊弄我”的背叛。
2.山姆会员卡就像“精英俱乐部”的入场券,“好丽友”则是“大众食堂”。当俱乐部里开始卖食堂的菜,会员们感觉自己花钱买来的“特殊身份”被稀释了,这才是六成人感觉“破防”的真正原因。
3.这事儿跟“健康”关系不大。会员心里有杆秤,称的不是“卡路里”,而是商品的“身份地位”。商品够“高级”,能忍;一旦显得“廉价”,大家就会立刻拿起“起酥油”这武器来攻击它。
最后,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愤怒的。


表4-叙事框架:话语分析
议题名称 |
语言风格 |
隐含信息 |
言语行为 |
公开问责与施压(50%) |
质问语气、反问句(“这是人事吗?”) |
“你必须给我一个解释”、“规则是由我们定的” |
问责、施压 |
讽刺与集体嘲讽(35%) |
幽默、反讽、起外号(“山姆便利店”) |
“你已名不副实”、“你的高端是装的” |
嘲讽、解构权威 |
宣告“分手” (60%) |
决绝、直接 |
“我的信任已耗尽”、“我选择离开” |
威胁(不续费)、宣告(退卡) |
提出解决方案(15%) |
理性、建议 |
“我比你更懂山姆”、“你应该这样做” |
建议(给总部写信)、呼吁 |
关键发现:
1.超过一半的声音不像普通顾客,倒像个严厉的审计师在盘问。他们不是在发牢骚,而是在行使自己作为“付费会员”的监督权,要求品牌方必须“出来解释一下”。
2.在所有狠话里,高达60%的讨论最终都指向“退卡”和“不续费”。消费者深知,对一个靠会员费赚钱的商家,这比任何差评都管用,这是在用钱包投票。
3.愤怒的最高境界不是咒骂,而是嘲讽。当“山姆便利店”这个外号在35%的嘲讽声中被叫开,山姆的高端形象就被一个玩笑轻松瓦解了,这种伤害是病毒式的。
不是会员卡,是“信任保险”和“身份徽章”
这才是山姆会员卡真正的“隐藏条款”:
a) 信任代理:你付钱,山姆帮你做选择。你买的不是牛肉蛋糕,是“确定性”,是一份“生活品质不会出错”的保险。当这份保险开始“免赔”一些本该覆盖的“平庸风险”时,合同等于作废了。
b)身份区隔:你付钱,山姆帮你画条线,把你和那些在楼下超市随便买买的人区分开。好丽友的出现,就像有人在这条线上开了个大口子,你花钱维护的“区隔感”瞬间崩塌。
所以,会员们愤怒的,是山姆这个“基金经理”,突然开始用他们的钱,去买一些他们自己都能随便买到的“垃圾股”。而这背后,是山姆为了增长和利润,在“品牌纯度”和“市场规模”之间的摇摆和妥协。但消费者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自己花钱买的“感觉”,没了。
如果,我们也当“游戏设计者”?
这事闹这么大,其实是个好事。它像一次压力测试,捅破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那层窗户纸。
对于我们消费者:如果我们每一次吐槽,不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把它当成一次“需求提案”呢?我们不光是“用户”,也是“市场的训练师”。


具体建议
给品牌和零售商的三条“野路子”:
a) 自建一套“鄙视链”指数:别再只看“销售额”了。建一个内部的“品牌调性指数”,把“稀缺性”、“符号价值”这些虚头巴脑但至关重要的东西量化。任何新品想上架,先过指数。
b) 推出“平行宇宙”产品线:学学游戏公司,搞“国服特供”。想卖好丽友没问题,请成立一个“山姆共创”系列,从配方到包装,让会员深度参与,做一个“特供版”。价格贵点没关系,会员要的是那份“特殊对待”。
c) 把供应链变成“连续剧”:把一块牛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拍成纪录片。把一个蛋糕的研发过程做成“真人秀”。当消费者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和成本,他们不仅会愿意付钱,还会帮你去传播。
给我们消费者的“悄悄话”:
a) 学会“精准地发脾气”:别再说“山姆垃圾”这种无效情绪了。学着说:“你们下架的这款米布丁,是我每周必买的‘续命甜品’,在方圆五公里内没有替代品。请恢复它,否则我的会员费就没有意义。”这种反馈,品牌方想不听都难。
结语
说到底,山姆和好丽友的风波,不过是消费世界里一个微小的涟漪。但它照出的大问题是:在这个选择无限、信任稀缺的时代,一个品牌最值钱的,可能不是它的商品,而是它敢不敢、配不配对消费者说出那句——
“放心,有我呢。”
工具说明:
【久谦中台研究工具对外销售,可为企业用户提供7天免费试用。】
获取最新数据
免费产品试用
关于久谦中台
I
十五年的研究沉淀
三百个行业领先客户 + 四百位全职研究员
中国最领先专业机构 + 累计执行五千个项目
II
全面且独特的数据集
融合线上线下 + 兼容定量定性 + 覆盖广泛行业
十年固定成本沉淀 + 支撑多层次分析推理
III
在商业领域最领先的大语言模型
抽象共性 + 微调特性 = 实现更全面的计算
解决发现趋势与创新相关等人类难以回答的问题
+
科学技术改变专业服务
服务进步的群体 & 解决时代性问题
与时俱进的专业追求 + 朴素具体的工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