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刘娥 文/图
在第27届高交会上,一批源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在11号展馆集中亮相,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高校科研机构在医疗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更凸显其已成为挖掘医疗科技创新潜力、突破行业技术瓶颈的核心力量,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开辟出广阔蓝海,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类器官、器官芯片技术未来可期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研团队携“类器官/器官芯片及仿生微系统”技术参展,构建起“设计-制造-培养-检测”完整技术体系,突破器官结构仿生、微环境仿生、功能仿生,打造高保真仿生模型体系,为药物临床前筛选等提供体外工具平台,还能降低对传统动物实验的依赖。
“类器官”是一种类似于真实器官的组织结构,它是由人体细胞、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经过体外三维(3D)培养形成的组织类似物,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类器官”正逐渐成为疾病研究、药物开发以及再生医学的关键工具。
据了解,研发团队已开发肝、肾、肠、肺、心等多类单器官模型及多器官互作模型,涵盖多种疾病模型,建立起一体化解决方案,且在微流控芯片等关键知识产权布局全面,有效推动技术在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肿瘤精准医疗用药指导等多场景落地,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临床前研究成本。产品涵盖单器官模型、多器官系统及疾病模型,涉及五大主要人体器官组织、三类多器官循环系统以及多种疾病模型,应用于新药研发与精准医疗领域。此次展示了与近二十家合作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产品及相关案例,如胃类器官芯片、3D肝类器官芯片等。
提供无创治疗的中国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则联合企业推出“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与高端智能装备”,以多维度技术创新实现肿瘤无创精准治疗,推动现代医疗新路径。
针对传统手术创伤大、放化疗副作用显著的问题,陈亚珠院士、白景峰教授研究团队融合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产学研医创新体系,依托交大医工交叉平台,与中惠医疗联合打造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相控阵列聚焦超声无创治疗平台,推动肿瘤治疗进入“精准智能无创”。
其中,在技术方面,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首次整合声场、热场、空化动力学模型,建立能量分布与组织损伤的映射关系。此外,结合力传感器反馈、实时影像等数据,动态修正焦点位置与能量强度,保障治疗安全性。
这一科研成果重构医疗生态,赋能患者普惠医疗和医院效能跃升,如耗材清零、日治疗量增4倍、释放手术室资源,提供无创治疗的中国方案。
元宇宙智能模拟诊疗平台,助力医学教育标准化

复旦大学元宇宙智慧医疗研究所以“数据智能驱动、虚拟仿真融合、循证评估反馈”为总体技术路线,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交互、大语言模型等先进技术,构建了集全科疾病模拟、临床过程还原与智能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性元宇宙医学教育平台。平台创新性地将元宇宙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结合,通过VR、MR、数字孪生与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沉浸式、可交互的诊疗模拟环境,全面再现从问诊、查体、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推动医学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平台构建的“知识图谱+虚拟患者+行为感知+能力评估”教学闭环,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可标准化、可规模化的智能培训方案。该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入选上海市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建设成果名单,充分体现了研究所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与社会贡献方面的综合实力与引领作用。
据了解,11号馆云集了科研院所高校、产教融合、全国重点实验室及生物技术展区主要邀请综合性科研院所、专业性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政府所属科研单位、国际科研组织在华机构、民营科研机构等。
从类器官的微观突破到无创治疗的临床革新,再到元宇宙赋能的医学教育升级,高校科研机构在医疗创新赛道上的持续发力。未来,随着更多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成果涌现,这片医疗创新蓝海必将创造更多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