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一线
从广西河池市板升乡走出去的“00后”大学生蒙秋艳,前不久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她计划毕业后回家乡当一名教师,回到广西的群山之间。
回乡从教大有可为。在广西,一批批青年教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近年来,广西结合边疆、民族、山区实际,打出一套“组合拳”,让政策红利落实到基层,从紧缺师资培养、教师补充、教育帮扶等多方面进行支持。
这些举措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十四五”期间,广西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5.1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改善约1.4万名教师住宿条件。2024年,广西统筹资金近8亿元,支持各地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惠及27万名乡村教师,平均补助标准不低于200元。广西还出台了校级以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教奖励制度,在乡村学校服务3年以上的给予每人3万元一次性安家费补贴。
同时,广西持续为乡村学校“输血”,自2006年至今已补充10万余名青年教师到乡村任教,“特岗计划”规模居全国前列。自2013年起实施的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至今已招收3.12万名。2025年,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层次均提升到本科。目前,广西乡村教师总体规模约27万人,基本满足乡村教育需要。
2024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江川中学青年教师黄堇然,通过“柳州市壶西实验中学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川中学结对帮扶”项目,跟岗研修一年。跟岗期间,她担任该校七年级年级组副组长。“我主动融入壶西实验中学的备课体系,吸收先进理念,对我回校后教学有很大帮助。”黄堇然说,回校后,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本校教师在柳州市说播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广西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结对共进”的模式,既为乡村教师搭建能力跃升的阶梯,更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持续延伸,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同时,广西为教师能力提升搭建“成长梯”,实施基础教育“五育工程”、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名师名校长(深蓝)领航工程等,单是今年“国培计划”“区培计划”教师培训经费就有1.4亿余元,计划培训近7万人次。
“80后”教师茹志帆从2001年任教以来,始终坚守在北流市六靖镇中心小学,2019年获评副高职称,仅5年后便在43岁时晋升为正高级教师。“国家对乡村教师、骨干教师的激励是实实在在的。”茹志帆说,乡村教师身份为她的职称晋升加了分,不仅没有名额限制,对论文、课题的要求也更为灵活。
近年来,广西乡村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改革,乡村教师评审中、高级职称不作论文、课题的刚性要求。
这项“留人留心”的政策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乡村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通过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黄舒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