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日,浦银安盛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因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日期为2025年11月7日。
这位权益核心人物,最终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告别了他效力七年的浦银安盛。
事实上,蒋佳良的离任并非突发事件。此前他便开始卸任在管基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
作为权益投资的领军人物,他的离去标志着浦银安盛一个投资时代的终结,也将这家银行系公募的“权益短板”再次暴露在行业视野中。
01
蒋佳良逐渐卸任,高换手率与高管理费惹争议
蒋佳良的离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决定。
据《新浪基金》整理,2025年9月29日,因“岗位职责内部调整”,蒋佳良率先卸任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浦银安盛光耀优选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随后在10月22日,他再次卸任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浦银安盛兴耀优选一年持有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直至11月7日,他卸任了最后两只产品——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和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的基金经理职务,同时正式卸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职务。

这种分阶段、有步骤的卸任过程,表明浦银安盛早已为这一变动做好铺垫。在蒋佳良离任前,他管理的产品已陆续确定新的基金经理人选,尽可能保证投资节奏的连贯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以来,蒋佳良密集卸任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彼时市场已有蒋佳良即将离职的预期。这一逐渐淡出的过程,也与公募基金行业核心人才流动的常规操作相符。
据《天天基金》数据显示,蒋佳良偏好高换手率操作: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2023年二季度换手率一度达619.66%。更高的换手率出现在由其管理的浦银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该基金在2022年四季度换手率高达810.49%。

高换手率往往表明基金经理频繁进行股票交易,意图通过短期市场波动获取利润。据《凤凰网财经》等报道,这样的策略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一方面,频繁交易会累积大量佣金和印花税等费用,这些费用直接侵蚀基金净值;另一方面,高频交易要求基金经理具备极高的时机把握能力,一旦决策失误,会加剧业绩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仍收取高额管理费。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为例,2024年全年收取管理费1016万元,2022年与2023年该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逾5000万元。
02
两极分化的业绩,投资者“用脚投票”
与高额管理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惨淡业绩。
蒋佳良在浦银安盛七年的管理业绩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他自2018年11月1日开始管理的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取得了169.87%的任职回报,年化回报率达15.1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20%,成为其管理生涯中的亮点。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于2021年12月开始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亏损达45.34%,年化回报率为-14.63%,在同类基金中的表现接近垫底。
这种业绩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产品之间,也体现在不同时间段。
在浦银安盛的初期,蒋佳良凭借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赢得市场青睐,但自2020年下半年起,其管理的其他产品业绩多数不佳。
业绩的巨大反差也直接反映在基金规模上。蒋佳良管理的产品普遍规模不大,多数面临萎缩困境。
除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品质优选A和价值成长A规模超过3亿元外,其他产品规模均不足2亿元。其中,浦银安盛景气优选A规模仅0.08亿元,远低于清盘线;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A等规模也均不足1亿元,在清盘线边缘徘徊。

这种规模结构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业绩分化的“用脚投票”。
长期业绩不佳也让持有者失去了耐心,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规模从成立以来至2025年9月末,缩水超70%。
在基金三方平台讨论区,持有人的不满声不断,质疑浦银安盛对于基金经理巨亏的业绩缺乏有效管理。

03
浦银安盛的权益困局与战略转型
蒋佳良的离任,不仅是个人的职业变动,更凸显了浦银安盛乃至银行系公募普遍的“权益困局”。
作为一家管理规模接近3500亿元的典型银行系公募,浦银安盛的产品结构延续固收见长的特征。
据Wind数据显示,浦银安盛3445.09亿元的管理规模中,债券型基金产品规模1351.17亿元,货币型基金产品规模1923.99亿元,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5%。

相比之下,权益型基金尽管存续产品数量较多,但规模很小。其中,股票型基金17只,总规模仅为23.49亿元;混合型基金35只,规模也不过86.33亿元。权益产品在浦银安盛总规模中占比不足3.5%,这一比例在银行系公募中处于较低水平。
2024年7月,曾任贝莱德基金总经理的张弛加入浦银安盛基金,并出任总经理,随后开展了浦银安盛投研体系的重构,并确立“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业务战略。
然而,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浦银安盛在被动及量化领域的规模不增反降,“指数家”战略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整体规模也呈现下滑趋势,行业排名有所后退。
蒋佳良离任后,他管理的产品已确定新的基金经理人选。此外,业内人士透露,原中信保诚基金基金经理江峰将加盟浦银安盛,可能成为权益团队的新生力量。
总结
浦银安盛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填补一个核心岗位那么简单,还有总资产净值下降、行业排名后退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在张弛的带领下,依据“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业务战略,重新构建权益投研体系。
对于这家银行系公募而言,如何摆脱“固强权弱”的结构性短板,真正提升主动权益管理能力,将是决定其能否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至于结局如何,财富独角兽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