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冰珂
当针灸遇上AI,会擦出什么火花?
获取穴位、穴位参数调节、正在点火、开始艾灸、准备刮灰……11月17日,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针灸科,记者见到了这饱含科技感的一幕。
在进行艾灸之前,医务人员只需要将艾柱放入机器臂内部,艾灸机器人便会精准设置参数,在机器臂摇动之间,按照程序步骤全程为病人进行艾灸。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各种步骤精准到秒。

“我们已经进入AI时代,作为医生而言,越早拥抱大时代,越能适应新的工作节奏。”说起今年下半年在科室“上岗”的两台理疗机器人,针灸科主任廉杰十分满意。
让机器人上岗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很早前就有了谋划。从2017年开始,廉杰就开始了艾灸机器人研发的课题,随后也参与了很多相关的省级课题,获得了多项专利。今年初,他看到机器人上春晚后,便下定决心要加快进度。
于是在他的努力下,艾灸机器人、按摩机器人分别在今年9月、10月份进入科室,实现了“人机共存”理疗画面。

机器人的临床作用如何?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廉杰很有发言权,“机器人的好处就是不知疲倦,24小时不停工作。”廉杰介绍,就艾灸来说,医生需要的是“手法”,但机器人的智能化、操作安全化、流程标准化等等,是普通医生无法比拟的。
“之前,我一年至少要为病人扎二十多万根针。现在有了艾灸、按摩机器人,我们的工作量正在逐步降低!”廉杰说。
十多年来,他把针灸变成了廉氏正骨按摩手法的新名片,带着一根细细的银针,走遍郑州大小机关单位、知名企业进行医疗科普。在非遗之路、科普之路之后,如今他又把自己锚定在AI之路上。
“现在的机器人属于中医理疗,下一步,我们还会研发诊疗机器人,由机器人代替医生、护士去查房,这样‘人机共存’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在廉杰看来,医用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并不遥远。

AI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与医疗、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加速进入生产一线和生活场景,也正在成为郑东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