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416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61个词条
01
教师节那天,当满怀感激之情的祝福信息发送出去後,收到的却是一个冰冷的红色感叹号——帖主发现自己被曾经最喜爱的老师单方面删除了好友。
更让她困惑的是,班上大部分同学也遭遇了同样的对待。
她在帖子中写道:“她真的是我高中最喜欢的老师...”字里行间透露着的失落与不解。

然而评论区的一条留言,却揭示了成人世界人际交往中一个残酷的真相:
“成年人的世界,他删了你,就是你对他没有价值。你在你老师那里只有索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付出,留着你,只有损失,没有利益。”
仔细想来,人际关系的本质确实遵循着某种隐形的交换法则。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不仅包括物质商品,更包括心理满足、社会认同与情感支持等非物质商品。
在师生关系的语境中,毕业前,学生们能够为老师提供教学成果的体现、职业成就感的满足;毕业后,这种价值供给往往就中断了。
而老师如果继续维护这些关系,需要投入宝贵的时间精力,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这就像一位知乎网友的感慨:
“大学毕业后,我才明白教授为什么对在校生和校友的态度截然不同。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感情可以超越利益,却忘了关系的维持需要持续的价值互动。”
02
在《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和何炅曾就友谊之道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恰好回应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当任嘉伦倾诉自己在友情方面的类似困扰时,黄磊开导他说,对待感情,人只能要求自己,对他人要学会“模糊”,学会放开。
何炅则补充道:“有的人他来他就是陪你一段。”
这句话轻描淡写却力重千钧,道出了友情的某种常态。
他进一步阐述,虽然自己有很多朋友、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要把任何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因为这个……很难。”
黄磊接着引用了木心的一句话:“在百转柔肠间,一天天地冷酷起来。”
他解释说,这种“冷酷”是特别好的,他珍惜珍爱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从来不奢求或者从来不去要求对方忠诚于这一段。
这种人际关系的自然消长,根本原因就是彼此能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迁。
豆瓣网友"时光旅人"曾分享道:
自己和大学最好的朋友毕业后约定每年聚会。
起初,她们还能互相提供情绪价值和成长陪伴,分享职场新人的困惑。
但当她结婚生子后,需要的支持就变成了育儿经验,而朋友仍在追求职业发展。
她和朋友依然关心对方,但能给予彼此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少,生活轨迹最终也不可避免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价值交换网络,旧的关系虽然美好,却难以维系其原有的浓度。
友情最伤人的不是争吵,而是当彼此的价值供给与需求不再匹配时,那种无声的疏离。
这种价值的转变并非任何人的过错,而是成长必然付出的代价。
03
那么,如何在理解人际交往中的对等性原则的同时,不被其束缚和伤害?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
这不单指物质或地位,更包括你的知识储备、情绪稳定性和独到见解。
一个有价值的人,自然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关系。
正如一位创业者在分享成功经验时所说:“要让别人愿意帮你,你首先要让自己值得被帮助。”
其次,要懂得主动为关系注入价值。
与其感慨“人走茶凉”,不如思考如何让这杯茶保持温度。
偶尔的问候、适时的帮助、有价值的分享,都是在为关系账户充值。
英国华威大学的Freya Harrison博士研究发现,人其实会为密友付出更多,甚至比为自己多付出1.5倍。
最重要的是,建立多元的价值网络。
不要将情感需求寄托在单一人际关系上,而是构建包含家人、朋友、同事、兴趣好友等多层次的关系网。
当你在多个领域都有价值输出和输入时,就不会因为某一段关系的变质而过度失落。
当然,培养“价值独立”的心态也至关重要。不过度依赖外部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而是从内在寻找力量的源泉。
黄磊和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对此有着精辟的总结。
何炅说:“人只能要求的就是自己,人其实对任何别人都不能要求。”
黄磊则补充道,这是“说了一个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并点出何炅之所以能维系众多友谊,关键在于“他从来不去计较对方的任何事情”,这给予了朋友极大的“安全感”。
他们道出了一个真相:当我们停止要求别人,转而专注经营自己时,反而能建立起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关系。
04
那个在教师节发现被删除的年轻人,或许正在经历人际关系的第一次“成人礼”。
那个红色的感叹号,不一定是绝情的标志,它可能只是一个提醒:人际关系如同河流,有汇合也有分离,有湍急也有平缓,这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其伤感于“人走茶凉”,不如尽早明白:想要维持任何关系,就要让自己持续拥有对等的价值。
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关系的自然流动。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都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能够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人际关系的每一次花开与花落。
毕竟,如黄磊所领悟的:“这个世界属于你,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或许就能在人际关系的来来去去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