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市政府“十四五”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崇明专场)举行。崇明区委书记李峻介绍了崇明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主要成果。
作为上海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崇明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主战场,“十四五”以来,崇明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崇明向美向优,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通过强化制度保驾护航,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为引领,制定出台长江流域禁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加快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等文件,扎紧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各领域的制度篱笆。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护好人民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崇明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比例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21.64%,湿地保护率达60.73%,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左右。近5年,崇明接连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首批国家“和美海岛”,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当前崇明正在加快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努力扩大崇明生态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财富
守护好生态环境,方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24年崇明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8.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6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7.5%、29.2%。聚焦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物农业,成功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形成“科研平台+政策扶持+产业孵化”的生态体系。五年投入近50亿元建设投产33个都市现代农业项目,2025年农业总产值达55.6亿元。
五年来,崇明先进制造业能级跃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海洋装备产业在地工业产值预计达到900亿元。长兴岛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LNG船全球市场占有率20%。
以碳中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崇明在全市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体系,建成运营长兴岛电厂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创新示范项目,建成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32%。
文体旅的融合持续为崇明发展注入新活力。西沙明珠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和6个国家级、13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打造;M515文创产业园积极探索“自然+文创+跨界体验”的模式,实现“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身;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让崇明越来越成为向往的“诗与远方”。
生态福祉惠及千家万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崇明,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成为主流风尚。绿色建筑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低碳社区创建有序推进,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保持100%,无废工厂、无废校区、无废医院、无废快递网点等“无废细胞”在崇明不断生长,生态保护从政府的“麻烦事”变成了居民的“自家事”。
同时,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着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崇明白山羊、苦草、藏红花等“家门口产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29457元增长到2024年40612元,增幅达37.9%。以发展乡村产业为抓手,积极解决农创客“成长的烦恼”,推进“乡村民宿一件事”改革,分别压减乡村民宿75%的开办时间、68%的提交材料,促进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总量达到1127家。
崇明东、西两大对外客运通道逐渐成型,轨交22号线和沪渝蓉高铁进展顺利,区内“四横七纵”骨架干线路网提档升级。教育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以长兴海洋实验室和崇明校区为核心,系统布局科研、教育、产业转化链条。全区新增一批长者照护之家、长者食堂等为老服务场所,完成4000余户老年人家庭环境适老化改造。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