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财经报》报道,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数据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随之蓬勃兴起的“情绪消费”赛道,本质是青年一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延伸,是积极的“自我关怀”。热销的毛绒玩具,增长的演唱会消费,其核心并非物质匮乏,而是情感补充。年轻人通过这些小确幸,为高压生活注入舒缓的间隙,为平淡日常涂抹快乐的色彩。这并非简单的“为快乐买单”,更是一种通过消费实现的情绪自我调节与心灵充电。
然而,我们亦需理性看待。市场的热情拥抱有时会过度包装“情绪”,使其沦为冲动的借口。因此,在认可其合理性的同时,应倡导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情绪满足方式。真正的、持久的情绪价值,最终源于充实的内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兴趣爱好。
这束由消费市场点燃的“情绪之光”,值得被温柔以待。社会与家庭应给予更多理解,看到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应引导青年向内探寻,让外在的“小确幸”与内在的“大充实”相辅相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晏惠轩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