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研团队最近搞出了个大发现,直接解开了“超级识别者”过目不忘的神经科学谜团。
这些人能一眼记住别人的脸,哪怕只见过一次,之前大家都猜是他们有什么独家技巧,没想到真相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支由詹姆斯・邓恩领导的团队,找来了37名超级识别者和68名面部识别能力普通的人做对照。

他们用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参与者看人脸照片时的视线轨迹,再把这些数据输入深度神经网络。
这种把眼动追踪和AI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实比单纯靠观察分析要精准得多。
实验结果让不少人意外,基于超级识别者眼动数据的AI模型,面部匹配准确率比用普通人数据的模型高不少。
这说明超级识别者观察人脸时,能捕捉到更有“价值”的视觉信息,这些信息对区分不同人脸特别管用。

本来想这能力是不是靠后天练出来的专注力,后来发现想多了,邓恩在论文里明确说,这种差异可能从视网膜编码阶段就开始了。
也就是说,超级识别者的优势不是来自后期的记忆力或认知处理,而是视觉信息刚进入大脑时,就比普通人的“质量更高”。
搞不清的是,同样是眼睛看东西,怎么人家就能自动筛选出关键信息,我们就只能看到一张完整的脸呢?
之前大家都觉得,看脸就得盯着面部中心,把整张脸当一个整体感知才靠谱。
但超级识别者根本不按这个套路来,他们的看脸方式更像拼拼图。

邓恩用漫画家的工作打比方,特别形象。
漫画家会夸大人脸的独特特征,让形象更易识别,超级识别者在视觉层面就自发完成了这个过程。
他们的视线不会均匀扫描整张脸,而是精准聚焦在那些最能代表个人身份的区域。
如此看来,这种“拆解+聚焦”的策略,才是他们认脸又快又准的核心。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种能力是完全自动化的。

超级识别者不用刻意琢磨该看哪里,身体就像有本能反应,自动锁定高价值特征。
之前我还想能不能学两招提升自己的认脸能力,毕竟总记不住别人长相挺尴尬的,但邓恩直接泼了冷水,这种技能没法像学技巧那样掌握。
既然这种禀赋没法后天培养,那它到底源于何处?答案很可能藏在基因里。
哈佛医学院有研究显示,脸盲症这种面部识别障碍,常常在家族里聚集,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这就意味着,面部识别相关的能力,大概率和基因密切相关。

如果脸盲症能遗传,那超级识别者的超凡禀赋,自然也可能来自基因变异。
清华大学对双胞胎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双胞胎的面部识别能力一致性很高,说明遗传因素影响不小。
从进化角度看,面部识别对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太重要了。
要识别同伴、判断陌生人是否有威胁、维持社会关系,都离不开精准的面部辨识。
并非只有人类有这种能力,猴类大脑里有两百多个神经元协同工作,专门负责面部编码,这说明这种能力的生物学根源早就存在了。

超级识别者相当于把这种进化而来的能力,发展到了极致。
他们就像自然界筛选出的“面部识别专家”,天生就带着这种生存优势。
毫无疑问,这种天赋放在现代社会,能发挥的作用可比远古时期大多了。
现在不少警方和安全机构,都在主动招募超级识别者。
伦敦警察厅就组建了专门的团队,让这些“天生面孔侦探”从监控录像里识别嫌疑人。
实际应用数据显示,他们在法医面部识别任务中的表现,比普通观察者靠谱得多。
毕竟监控画面常常模糊不清,靠普通AI有时会出错,而超级识别者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节。

除了刑侦领域,这项研究还给AI技术指了条新路子。
现在的深度神经网络虽然在某些场景下能超越人类,但在复杂社会环境中,还是不如人类能整合多种线索。
如此看来,让AI模仿超级识别者的信息采样模式,优先关注高价值面部特征,或许能让AI面部识别更高效、更准确。
目前基于这种思路训练的模型,已经展现出了初步成效。
这项研究还让认知神经科学的探索方向发生了转变。

之前科学家大多关注大脑高级区域的作用,比如梭状回面孔区。
但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发现提示,关键差异可能早在视网膜编码阶段就已形成。
这意味着,我们对视觉通路的理解,可能需要重新梳理。
另外,超级识别者的元认知问题也挺有意思。
有些人事先就知道自己认脸特别厉害,从小就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则是参与研究后,才发现自己有这种天赋。

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会不会影响实际表现,这也是值得探究的点。
虽然这项研究解开了不少谜团,但还有很多问题没答案。
比如环境因素会不会影响这种天赋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超级识别者,看脸策略是不是一样。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没法变成超级识别者,但了解这种能力的机制也有好处。
平时有意识地关注别人面部的独特特征,总比单纯记个大概印象要强。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超级识别者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多样性。
同样是人类,在特定认知任务上的表现能差出不少。
这种多样性既是进化的结果,也给科研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通过研究这些认知能力的极端案例,不管是超常者还是障碍者,我们都能更全面地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
这项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秘了一种特殊天赋,更在于它连接了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
从实验室里的眼动数据,到刑侦一线的实战应用,再到AI技术的优化升级,一条清晰的应用链条已经形成。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意外发现,让这种天生禀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