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一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亟须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组建具备智能素养的师资队伍等实践探索,实现以技术创新赋能育人实效提升的目标,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高校应提前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具体明确相关实现目标、重点任务、责任主体、时间节点、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内容,以制度形式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有效落地实施提供前进方向和坚实保障。高校需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企业等的联系与沟通,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本校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寻求政策、技术、资金、人员、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及应用方式的监管力度,构建人机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具体而言,对高校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进行监督,避免因主观故意或工作失误造成隐私泄露、信息失窃、数据篡改、算法偏见等问题发生;对教师及学生展开技术伦理、技术应用培训和监管,使其能够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习工作;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提升状况,并生成针对性地优化改进建议。
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创新引领,成立由书记校长共同担任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将“人工智能+思政”纳入学校重点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任务,重点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探索“一生一策”的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搭建智慧平台,精准供给内容
积极搭建AI赋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素材。系统完善的智慧平台需包括资源下载区、课程观看区、集中讨论区、学习测试区、学情分析区等功能分区。其中,资源下载区可定时上传、实时更新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源课程观看区作为线下教学的延伸阵地,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智能推送全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金课和本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集中讨论区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展开集中讨论、答疑解惑;学习测试区应当放置在线上课程每章节结束之后,用于检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时生成测试结果及错题详解,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学情分析区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记录学生在智慧平台的学习轨迹和参与数据,自动化生成个性化的学情分析报告,为教师全方位掌握学生知识消化状况提供数据支撑。
如西安交通大学成功搭建覆盖“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的“大思政”资源库,纵向聚合示范课程,横向集成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特色学科资源,形成案例库、论文库、虚拟仿真课程库、视频资源库四维矩阵,有效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分散到聚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跃升。
创新教育模式,增强交互体验
AI语音助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智能交互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不仅可以通过AI助手完成课前点名、课堂答疑、课后出题等基础工作,还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数据记忆和处理功能,随时跟踪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和知识理解状况,将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进一步从学生视角明晰课堂内容重难点的分布。例如,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某一知识点或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因为分组较多,无法全流程监控整个讨论过程,难以全面掌握各小组成员具体表现,而AI助手的出现可有效弥补这一遗憾。在文化浸润方面,各高校可在校园环境设计和氛围营造中引入人工智能教育设备,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营造沉浸式环境和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在宿舍、食堂、体育场等学生聚集的公共场合安置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设备,学生仅需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即可扫码获取其中存储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时政信息,实现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如南开大学在2025年4月正式发布的辅导员智能体“AI开开”,在其语料库中共计包含27亿多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语料信息以及疑难问题解答等素材信息,能够辅助教师及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更具“思政味”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还可为学生提供涵盖心理支持、生涯辅导、资助管理、宿舍管理服务、社团资讯等在内的24小时咨询与服务,有效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培育数智素养,助力教师成长
思想政治教师的数智素养,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各高校需加以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掌握基础人工智能技术是基本要求。高校可根据本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具体需求,定期组织集中统一的培训活动。通过录制线上培训课程、邀请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专家进校开办讲座、组织全体教师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方式,帮助思想政治教师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使用技巧和要领。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可以联合区域内兄弟院校,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手大赛等活动,鼓励掌握基本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积极报名参与。在备赛过程中,教师将投入时间和精力,探索创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提升课堂赋能效果。参赛期间,教师有机会汲取同行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优化自身教学方式。比赛结束后,获奖教师得到成就感和荣誉感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其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如南京林业大学为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实施“水杉思政名师工程”,着力提升整支队伍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开展“AI赋能,提升师生工作效能”系列培训活动,在校园网开设“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栏目,及时更新最新发展动态,并据此定期发布相关培训内容,为师生提供丰富的AI技术知识。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民办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2022ZSZ08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