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咱平时逛街是不是都有这感觉?以前那些排队排到拐弯的外资餐饮,现在不少要么换了招牌,要么悄悄挂出了“股权转让”的消息,有的甚至直接“卖身”给了本土企业续命。作为干了20年财经记者、专做中长线投资的帮主郑重,今天就跟大伙唠唠这事儿——不是外资餐饮不行了,而是咱们的消费市场,早就变天了。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咱国内要是想开个洋气点的聚餐,首选肯定是那些外资品牌。那时候某外资咖啡,一杯拿铁卖三十多,店里照样坐满了人,年轻人都以在那谈事、打卡为荣;还有些外资汉堡店,刚进中国的时候,门店一开,排队能绕商场半圈,家长带孩子去吃一顿,都算是挺有面儿的事。那时候的外资餐饮,自带“高端、新鲜”的光环,供应链、品牌营销都是照着他们本土的成功模式搬过来的,觉得在中国也能一路顺风顺水。
可为啥现在纷纷“卖身”呢?咱先从消费端说。以前咱觉得外资餐饮新鲜,是因为可选的少;现在不一样了,本土餐饮卷得有多厉害?奶茶、火锅、小吃快餐,不仅口味更懂咱中国人的胃,性价比还高,服务也更灵活。就拿早餐来说,外资的三明治、咖啡,不如咱楼下的包子、豆浆接地气;聚餐的时候,麻辣鲜香的本土火锅,也比标准化的外资西餐更能调动气氛。消费者的选择多了,外资餐饮的“新鲜感”红利,早就吃完了。
再说说经营端的问题,这也是我作为中长线投资者最看重的点。很多外资餐饮太迷信自己的“全球模式”,不愿意本土化调整。比如有的品牌,菜单十几年不变,明明咱中国人爱吃辣、爱喝汤,它偏要守着自己本土的清淡口味;还有的供应链,非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成本降不下来,定价就高,现在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谁愿意为“外资”这两个字多花钱?另外,这几年房租、人工成本一直在涨,外资品牌的管理体系又比较僵化,反应慢半拍,等它想调整的时候,市场早就被本土品牌占满了。
可能有人会问,外资餐饮就没机会了吗?作为长期关注消费赛道的投资者,我觉得不是没机会,而是得放下“架子”。那些真正能留下来的外资品牌,要么是把本土化做到了极致,比如根据中国口味调整菜单、拥抱外卖和团购;要么是守住了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如在食材品质、场景体验上做到无可替代。而那些抱着老模式不放的,“卖身”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把股权交给更懂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或许还能换条活路。
说到底,外资餐饮接连“卖身”,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从“增量竞争”变成“存量竞争”的必然结果。以前是“你来就能赚”,现在是“谁懂市场谁才能活”。对于咱们投资者来说,这也提醒我们,不管是看外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核心还是要看它能不能跟上消费者的需求、能不能控制好成本、能不能持续创造价值。
好了,今天就跟大伙唠到这。我是帮主郑重,干了20年财经记者,专做中长线投资,以后还会跟大家分享更多消费赛道的干货。要不要我下次再深挖几个成功本土化的外资品牌案例,给你拆解它们的求生之道?
下一篇:库车:特色餐饮技能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