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德黑兰时报》11月16日文章,原题:语言教育是连接伊朗与中国文化的坚实桥梁伊朗与中国都拥有古老的文明,各自有着数千年历史,均强调伦理道德、家庭观念、集体智慧与求知热忱。通过历史悠久的商路——丝绸之路,这两大文明不仅交换商品,更传递思想与内涵意义——从茶叶、丝绸到融入波斯文化的词汇。
因此,当今伊朗与中国的互动实则是源于两国求知与沟通的古老道路的延续。在跨文化对话的征程中,语言是彼此相连的主要工具。没有语言,文化传承无从谈起。
汉语不仅历史悠久且复杂,更蕴含着有别于印欧语系的独特思维体系——这是一种以意象、内涵与和谐为特征的语言。当今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文化和经济强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符号,更是进入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与思维模式的世界。
对伊朗年轻人来说,学习汉语给他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能借此逐渐了解东方哲学,理解中国社会结构,认识到中国人民特有的勤勉与规划性特质。这本身也是一种在当今全球背景下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及国际视野人才的极具价值的模式。
在当今世界,语言已经超越日常交流工具的范畴,成为公共外交与软实力的关键载体。语言传播范围越广的国家,其文化、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便越深远。当这种语言是汉语——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仍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的语言时,其重要性更会被放大。
因此,在学校教中文不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对下一代的战略性投资。这种教育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未来成为中国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更能让他们成为全球高层讨论与决策中积极而明智的参与者。教育外交就像桥梁,既弥合文化鸿沟,又深化国际理解。
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不再是预测中的事,而是当今全球格局中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的中文教学必须重新被定位,着重培养现代沟通能力。
我们必须突破纯粹语法和词汇教学的局限性,转向注重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应该掌握基础商务谈判技巧,理解商业中的微妙文化差异,并且能运用构成全球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文数字平台。这要求教学重心从教科书转向情景对话和跨文化交流。(作者梅赫迪·佐尔法加里是伊朗语言中心院长,乔恒译)